第二十章

作品:《奇案列传

    ――
    且说胡瑞澜得悉谕旨完全批准他的请求,着刑部迅速核议,驳回了边宝泉提交刑部亲审的奏请,满心欢喜,自以为圣誉方隆,便放心托胆地继续执行他的提学任务,到嘉湖两府所属各县衡方试士去了。可是社会舆论对他的照原判定案,对案中各疑点不加详究,却大为不满。上海《申报》因社会人士关心此案,屡有报道,虽因关防严密,又无专司采访的记者,仅凭道路传闻,语焉不详,但也屡为杨乃武呼冤,尽了社会喉舌之责。在登载复审定案的消息时,更冠以标题云:“乃武归天,斯文扫地。”这标题颇具巧思,“乃”和“斯”都是虚词,“扫”和“归”都是动词,“文”和“武”,“天”和“地”是形容词和名词,以“文”对“武”,以“天”对“地”,对仗工整,天衣无缝,看到这标题的人无不称妙……
    杨乃武的同年好友和学中士子见到报上登载的定案消息和这标题,不禁动了公愤,认为杨乃武虽然平素包揽词讼,武断乡曲,不是个端士,但也是斯文一脉,考中过举人,要顾到自己的声望地位,不见得会谋夺葛毕氏,毒死葛云飞。当初詹善政、杨恭治也曾到学中请求他们运动京官联名上呈,但因道路远隔,无人肯为平反此案特地上京。这时候恰值春闱会试在即,很多人进京应试,便乘此机会,由汪树屏等联名递呈都察院,一面运动杭属京官十八人联衔上奏,以胡瑞澜复审,心存偏袒,含混结案,物议沸腾为由,请旨将此案提京交刑部审理,以昭大公。这时余杭人夏子松正担任刑部侍郎,当有杨乃武的同乡同年登门请谒,历诉杨乃武的冤情和案中疑窦,并告诉他已联名向都察院投递公呈,杭属京官也联衔上奏,请将此案交刑部亲审,希望他加以援手。夏子松听了,便摇头道:“你们做得固然不错,我备官秋曹,对乡人遭此奇冤,理应相助,但老佛爷生性固执,胡侍郎复审此案,是她所委派,尽管含混结案,难以使人心服,她为护短起见,也不肯自认所委非人。现在已有谕旨,驳回了边给事中谏请交刑部亲审的奏请,着刑部迅速核议具奏。刑部已调阅全案卷宗,详加推究,发现案中歧异之点很多,已咨交胡侍郎答复。此事必须面觐老佛爷,向她详细开陈,才能挽回圣心。人命关天,无辜枉杀两人,且又是我同乡,我心有所不忍,且试着办一下,请求入朝觐见,至于能否奏效,这就要看他们的命运了……”
    当下夏子松通过恭亲王奕欣,请求入觐慈禧太后。他深知慈禧太后的心理,爱好奉承,喜欢延揽声誉。这时正值慈禧太后四十寿辰,大赦天下不久,在仪鸾殿面对时,慈禧太后问起民间对此大赦反应如何?夏子松便机智地答称:“民间普遍歌颂老佛爷,祝福老佛爷万寿无疆。就象或武生――杨月楼被诬为诱拐罪的那桩婚姻冤案,要没有老佛爷下旨大赦,现在恐怕已经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去了。”慈禧太后脸上不觉露出喜色。夏子松趁她高兴的当儿,便又道:“只有同治癸酉科举人杨乃武被民妇葛毕氏诬报同谋毒毙本夫一案,至今悬而未决,未能邀沐恩典,民间舆论似乎略有不满。”慈禧太后道:“此案经胡瑞澜反复讯究,认为原拟罪名并无不合,已经着刑部详查核议具奏。似此情真罪当,根本不在赦免之列。民间不满,总缘未曾详悉案情罢了。”夏子松道:“奴才职司秋曹,自奉谕旨,即在皂尚书主持下,调齐全案卷宗,与同僚详查研讨,深觉案中疑窦甚多,胡侍郎审断似有不公。”慈禧太后变色道:“疑窦何在?何以见得审断不公?”夏子松道:“据案中要证爱仁堂药铺钱宝生供给,杨乃武于十月初三日到他店中买砒霜,但杨乃武九月十五日方始中举,在省参谒宗师,领宴酬酢,亦非半月不办,岂有甫经获隽,归途匆匆,即亲往购毒之理?又据那葛毕氏称:杨乃武于十月初五日交其砒末,但杨乃武岳父甫于十月初亡故,初五日正在南乡岳家公议立继析产等事,有詹家亲友公呈可证,何能分身到城内与葛毕氏会面给毒?钱宝生为案中要证,原审何以不令其与杨乃武对质,仅凭一纸供给定案?此次杨中丞覆审,方始到省投案,胡侍郎正应乘其在省之便,令其与杨乃武对质,何以反而纵令回家?所谓反复讯研,竟然无案中要证片言只语,岂非审断不公?”慈禧太后默然不语。夏子松知老佛爷信任胡瑞澜的心已经动摇,便又进一步奏道:“这是一桩全国注目的大案,正因官吏未尽审断之能事,案中疑窦很多,所以民间议论纷纭。老佛爷如能当机立断,降旨将此案中人犯要证提交刑部亲审,使地方官吏互相不能偏袒回护,上下其手,必能水落石出。如案情确有冤屈,刑部上级,加以昭雪,那么天下人民歌颂老佛爷的爱民如子了。”慈禧正因众京官联衔上奏,请将此案交刑部审讯,知道其中必有冤屈,否则不会引起公愤,但又生性固执,不愿自显其非,正在委决不下,听了夏子松这一番话,觉得如能借此延揽声誉,获得人民拥戴,正可巩固她的统治权力,不觉含笑点头不迭。夏子松因自己是杨乃武同乡,本来还想说几句避嫌的话,见慈禧太后正在高兴头上,觉得不说也罢,便叩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