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春去内蒙
作品:《狂欢》 当时,还没有离开马嵬坡这个鬼气森森的地方,冯彪就将这个得自于素素的绝妙策划告诉了陈卫国,陈主编听罢兴奋不已,大呼:“《文娱》这下有救啦!《文娱》这下有救啦!”当天下午回去之后便以编辑部的名义连夜亲自起草了一则评选启事,第二天让冯彪扫了一眼就插到即将开印的3期杂志中去了……
春节过后——也就到了去年国庆节杂志社开始运作的那套定名为“都市爱情系列”的长篇校旱的最后收稿时间,这件事交给已经赋闲的《少女》的那位前任主编去做了,一个由她担任主编的新部门也随之宣告成立,名叫“系列出版物编辑部”。新官上任,她首先给去年参加过骊山笔会的所有作者(包括本社的)都联系了一遍,最终落实了:此前已经收到的六部书稿也就是最后能够收到的了,其他人压根儿就没有动笔开写,而在此六部书稿的六位作者之中,也只有冯彪一人是出自本社,其他均为外面的作者——得知这一“惨状”,这一策划的发起人金老板很不高兴,说了句:“平时老说我不给你们出书的机会,给了机会你们都不会利用!”完了又说:“六部也够出了,就出这六部!”下一步的事情便是在本市聘请了三位知名评论家(其中一位还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一人两部地对此六部书稿进行审读,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之后便准备将这六位作者召集到内蒙的呼和浩特,开上一个改稿会。
于是,冯彪在春来之际忽然得到了一次心情愉快的内蒙之行。
他的愉快心情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之中和同等的工作压力之下,还有同样的时间限制,他写出来了而本社人员一个都没有,此前他只在私下里了解到陈卫国没有动笔写,并断定百事缠身的竹子不可能写出来,孰不知其他人也都没写;其二,在杂志社组织的三位知名评论家的审读中,他遇到的那个是年富力强最为挑剔的,但他的校旱却得到了六部之中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评价,除了一大段热情洋溢的评语,甚至没有指出任何缺点并留下一条修改意见——这也就意味着:完全无需修改。而其他几部则不然,都提了几条意见不说,其中一部还被认为是“如不大改,不宜出版”。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忽然有了莎丽,她回北京之后一直与他保持着热线联系,种种迹象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一夜情”那类的。
出发的那个早晨,有些兴奋的冯彪天亮即起,洗漱完毕,提起昨夜便已收拾好的一个旅行包,下了楼,在小区外面的小饭馆,从容地吃了早点,便打车来到妇联门口等车——此行是这样安排的:杂志派辆出一辆车,将一路北上的开到呼和浩特,身为校旱作者的冯彪和系列出版物编辑部的主编将随车前往,四天之后其他五位作者将坐火车或飞机抵达那里,然后再将他们边玩边行地拉回到本城,和审过稿子的那三位评论家见面,开会,带着各自意见回去修改,一月之内再将稿子寄回,投入最后的出版运作。又是那辆IVEKE开了出来,又是那个去年夏天在陕北翻了车的傻司机,系列出版物编辑部的主编大姐也到了,冯彪正纳闷怎么还不发车时,一个人从车外气喘吁吁地跑上车来,一屁股坐在他旁边的座位上,他定睛一看见是郝强。
“开车!这回你给咱把好方向盘啊,可不敢把我们仨再撂到沟里去了!”郝强俨然还是一位领导,对前面的司机下着命令,真是人倒势不倒啊。
开车之后聊起来,冯彪才了解到郝强跟车随行实际上是踏上了自己的一条“发配之路”,金老板准备在陕北投资搞开发,修一条路,造一片林,将他们去年夏天去过的红石崖、红碱淖等地开发成一线旅游景点,命现在无职一身轻已经赋闲在家的郝强为“开路先锋”,去联系这些事,所以,此行的前半程,他将协助那位主编召集作者组织游玩,等这一行人返回时,他将留在陕北——他的流放地。这是权力斗争见了分晓之后的“秋后算帐”,丢官的丢官,丢职的丢职——那个私传神秘日记的“《少女》的男编辑”就被开掉了。
第一晚车到绥德,入祝虹德宾馆;第二晚车到大刘塔露天煤矿,入住矿上的招待所;第三天中午,车过包头,黄昏时分,抵达终点呼和浩特,入住位于火车站旁的王府饭店——此行的前半程是与去年夏天陕北之行的线路是重合的,一路上,触景生情,冯彪和郝强都感慨良多,白天车上与冯彪同座,晚上住宾馆和冯彪同住一个标准间,冯彪便无可避免地成了他的倾诉对象。
╭══╮ ┌════════┐
╭╯千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