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偏安一隅,守岛待变
作品:《蒋介石成败录》 蒋介石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些重大举动时常被披上神秘的面纱。蒋介石在大陆失败后溃逃到台湾,就被人神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这样一个传说:蒋介石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时候,一次到峨眉山游历,在庙里遇到一算命和尚,随即抽签卜卦,那和尚在解释卦辞时,跟蒋介石说了八个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不把和尚的戏言当一回事,急忙离川,下山抢摘“桃子”,结果没多长时间,局势急剧恶化,到1948年居然兵败如山倒。此时才想起和尚的话,于是乎,经营台湾,准备退路。蒋介石很讲迷信,但是否确有此事却无法考证,即使有,那和尚所言并非“知天命”,与蒋介石精心经营台湾,以留退路之事纯系偶然的巧合。其实,蒋介石经营台湾,为自己留后路是有远虑的谋划。
事例: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给日本。1943年,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埃及签署的《开罗宣言》庄严宣告:日本占领的“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发布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应该归还中国。9月,日本总投降书签署后,由国民政府任命的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和警备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于10月在台北成立。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副主任兼台湾省警备司令陈仪主持了受降仪式,接收了日本台湾总督兼日军驻台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呈递的投降书。陈仪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此一极有历史意义之事实,本人特向中国同胞及全世界报告周知。”台湾人民重新回归到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怀抱。蒋介石派员到台湾是为了行使国家主权,虽然与后来他退台偏安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说此时就在为自己准备后路了。
随着蒋介石在大陆失败难以挽救,经营台湾之事便很自然地与寻找退路紧紧联在一起。从1947年起,蒋介石就开始从多方面积极准备。
由什么样的人掌控台湾,对于台湾是否能成为蒋介石最后的栖身之地的关键。当然不能让外人插手。最近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但在起步之初,儿子蒋经国资历还难以担当起治理台湾的重任。他决定安排心腹之人控制台湾。1948年底下令,由陈诚接替魏明道任台湾省主席,蒋经国接替丘念台任台湾省国民党党部主任。
陈诚任台湾省主席后,蒋介石“便密令将国库所存全部银元、黄金、美钞运台”。所《李宗仁回忆录》载:此间从大陆运往台湾的“国库库存金钞共值33500万美金。此数字还是依据中国公开市场的价格计算。若照海外比值,尚不止此数。”“库存黄金为390万盎司”,还有“外汇7000万美元和价值7000万美元的白银。各项总计约在美金5亿元上下。”蒋介石的这一盗窃似的资金转移,不仅为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准备足了算命钱,而且为后来振兴台湾的经济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为了给出充足的退台时间,稳定台湾局势,蒋介石在军事上做了相应部署,在靠近台湾的几省驻扎重兵,企图延缓解放军对台湾的攻击。
1949年5月,解放军攻占上海前夕,蒋氏父子乘“江静”轮由上海到定海,后于26日到台湾高雄。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后,为了挽救残局,他到广州,在这里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常会与中政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蒋介石任主席。非常委员会为国民党中央非常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一切措施必须先经过非常委员会决议通过方才有效,这实际上剥夺了李宗仁代总统的权利,蒋介石又从幕后转到台前,指挥国民党残兵败将负隅顽抗,但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下,国民党分崩离析。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于12月10下午飞离成都逃往台湾。
败退台湾后,整个台湾处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境地。当时的外国报纸凡提到“中华民国政府”,总要在其前面“加上一个垂死的形容词”,表示它正“等待签发死亡证明书”。在经济上,面临崩溃边缘,有人描述当时的台湾的经济状况是“人口激增,生产设备破坏,物资奇缺,人民生活穷困,物价高涨,财政赤字,外汇枯竭,整个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
在政治上,由于退台后各派系人员汇集,矛盾更加激烈,党内派系林立,互相牵制。国民党上层失败主义情绪滋长,有钱的纷纷避居海外和港澳地区;下层组织基本处于混乱状态,“只有党部,不见党员”。因残酷镇压“二.二八起义”,国民党政府与当地人民的对立本已十分尖锐,加上国民党退台带来的经济困难,更加剧了这种矛盾。在军事上,虽然蒋介石收缩保台、集中兵力的调整,军队给60万人。但没有多大的战斗力。
在外交上,“撤退来台的外国使节,寥若晨星。举世没有一个同情台湾的人。”原依靠美援的蒋介石,此时已为美国所抛弃,至于下一步如何行动,“将先等待亚洲之尘埃消除”。12月,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称:“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军事上,它是一种严格的中国的责任。”“大家都预料该岛将陷落。”凡此种种征候表明,蒋介石到了绝境。然而,由于国际风云变幻,也由于蒋介石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举措,终于起死回生。
首先,寻找机会,获得美国保护。靠美国支持起家发家的蒋介石十分清楚,要想确保台湾不失,必须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但美国无意保蒋,使蒋介石十分沮丧。正值蒋介石走投无路之时,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给了他一个“上帝”都无法赐予的“机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而此时,解放军正准备渡海攻台。原本毫无联系的两件事,被美国右翼政客和军方鹰派看作是中国政府执行苏联战略方案。他们认为北边失去南朝鲜,南边失去台湾,则危及美国的太平洋防线。因此,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议案,号召联合国成员国援助南朝鲜。同时,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作为保护台湾的姿态。然而美国的保护是以攫取其战略利益为条件的。美国提出“台澎地位未定论”。美国向台湾方面提出将向台湾海峡派出第七舰队,是视台湾海峡为归属未定海域,而不是帮助“中华民国政府协防台湾”。与此同时,美国要求台湾当局承认“台湾中立化”,即美国一方面用优势海军力量遏制中国政府武力解放台湾,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台湾当局停止对大陆的军事袭击。这都是蒋介石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由于迫切需要美国的庇护,不得不呑下“苦果”。1954年,经过艰难的谈判,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标志美台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美国保护台湾的权利与义务。蒋介石非常看重这来之不易的结果。通过国民党“大使”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出一封信,信称:“条约不仅使两国民众在其抗击共产党侵略中的联结更为紧密,而且将激发千百万珍视自由的亚洲民众之信心。”
其次,改造国民党以求生存。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迫使蒋介石进行反思,他除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外,还从国民党自身进行深究,他说:“戡乱的失败,是党的失败,而党的失败主因,是一般党员对三民主义信仰的动摇。”所以,他认为,要重新控制国民党,要使其成为“反攻大陆”的根本,必须彻底加以改造,并重建国民党组织。
经过精心谋划,1950年7月,公布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依照这个方案对国民党进行改造。一是整顿国民党组织,重新建立了基层组织,改造了领导机构。二是强化组织纪律和开展党内教育训练。三是拓展党的构成成分。《改造纲要》规定:“本党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为广大蔻民众为社会基础,结合其他爱国分子为党的构成分子”。至1952年8月,工农分子在国民党内的比重已达到49.31%,高中以上的知识分子占29.77%,25岁以下的青年占35.29%。这样,国民党台的社会基础得到扩大。四是削弱国民党内非蒋派别的力量。在“改造”活动中,蒋介石“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事上的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其子蒋经国经过调整进入国民党中央决策机构,国民党内长期掌握实权的大老被排除领导层,以至被迫离开台湾。
再次,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与振兴台湾经济。实施所谓的“土地改革”,以促进家业生产的改善,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国民党从日本手中接受对台湾的主权后,接管了大批“公地”。台湾省政府将这些公地放租,直接租给农民。1951年5月,台湾当局又颁布《台湾省放领土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将“国有”和“省有”耕地的所有权转移给农民。1952年,“立法院”通过“实施耕地者有其田法”,征购地主的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并鼓励地主以留下土地自耕,到1953年底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迅速恢复;在农村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为台湾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财经,是又一条重要的经济举措。1949年,台湾当局决定实行币制改革,确立新台币的主导地位。配合币制改革,加强了对黄金的管理,以高利率吸储,加强外汇管理,压缩财政支出,争取美国的援助,基本控制通货膨胀。再实施恢复和发展台湾工业的措施。在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后,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经济“四年计划”。这一系列经济举措,不仅台湾经济摆脱困境,而且为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评析: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居然能起死回生,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他在经营台湾上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谋划。随着蒋介石在大陆失败难以挽救,经营台湾之事便很自然地与寻找退路紧紧联在一起,并周密地谋划和实施。一方面,他安排心腹陈诚与儿子蒋经国搭档,掌握台湾党政军大权;另一方面,把大陆国库蓄存的大量美金钞、黄金、白银,“各项总计约在美金5亿元上下”的资金运往台湾,蒋介石的这一盗窃似的资金转移,不仅为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准备足了养命钱,而且为后来振兴台湾的经济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其次,寻找机会,获得美国保护。本来,在1950年以前,美国政府曾想放弃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朝鲜战争的爆发,为蒋介石寻求美国的保护提供了机遇。蒋介石从中找到求生的空隙。从某种意义上讲,朝鲜战争烟幕的掩护,使蒋介石逃过一大劫。
再次,蒋介石在政治上进行党的改造,使僵死的国民党获得新生,国民党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他完成了国民党权力再分配,为蒋经国接班打下基础,巩固了蒋家党的统治地位。在经济上,一系列经济举措的实施不仅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催化了台湾中产阶级的逐步崛起,使得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权获得新的阶级基础。而寻求美国保护,虽然使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安全,但是,从长远利益讲,尤其是从民族和国家利益看,这无疑是引狼入室,为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设置了最大障碍,这未必又是蒋介石愿意看到的。从这个意义讲,这是一个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