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顺势者崛起,玩势者败亡
作品:《蒋介石成败录》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事物本然及其所以然也,包括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未来的趋向。顺势者将可能成为英雄,逆潮流而动者很可能成为“亡魂”,而玩势者很有可能成为鬼魅。蒋介石早期在军界、政界的博弈中,两者兼有之,随着野心的膨胀,玩势者的角色起主导作用。
事例:
陈炯明的叛乱被粉碎后,广东革命根据地虽然度过了危机,但是不太稳固。不仅陈炯明的残余势力还在,而且数个地方军阀盘踞。消灭这些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蒋介石顺应大势,在成就这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5年,孙中山应冯玉祥将军之邀北上后,陈炯明又卷土重来,进逼广州。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蒋介石顺应时局,积极请战。要求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和教导团参战。经孙中山允准,编入粤军右路。蒋3500人的队伍,自黄埔出发,第二天没有遇到多大抵抗,即占领东莞城和古龙镇,在攻打淡水城时,遇到强敌的抵抗。黄埔军首次参加攻坚作战,缺乏经验。由于虚心听龋赫联顾问的建议,更由于将士们的英勇奋战,取得了淡水战役的胜利,这是蒋介石独立指挥部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孙中山收到蒋介石的告捷电后,非常高兴,让汪精卫“代电勉各将士,努力杀贼,以期三民主义之实行。”后来还派廖仲恺赴东江前线犒劳前线将士。
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趁机叛乱。蒋介石率部回师广州,担任平叛总指挥,黄埔学生军和其他友军协同作战,平定了这次叛乱。这一胜利,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同时随着黄埔学生军在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中屡建战功,声誉的不断提高,蒋介石的声望也相应提高。1925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兼任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于9月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经过近三个月的征战,到11月底第二次东征取得完全胜利。随后,又进行了南伐,这些战役的胜利,消灭了盘踞广东境内的军阀,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奠定了可行的基础。
蒋介石顺应大势,参与指挥了这些战役,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统一指挥陆、海、空三军。《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赋予总司令极大的权力,可以以战时姿态为名,指挥军、民、财政、治安各机关,从而取代国民政府,集中国家的军、政、财、法大权。在此以前,他已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组织部长,不久又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军人部长。“于是党权、政权、军权皆集中于总司令一身,蒋所在地,就是国民党中央所在地,国民政府所在地,蒋就是国民党,蒋就是国民政府,威福之盛,过于中山为大元帅时”。
然而,即使在蒋介石顺应大势之际,也包含着逆势、玩势的一面,而一旦得势,大权在握,则为了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
1924年5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赴苏联考察军事。考察回国后,不但不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的主张,反而提出非议。在羽毛渐丰之时,被眼前得到的权力冲昏了头脑,蒋介石开始逆潮流而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事端,排挤苏俄顾问,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活动,压制工农运动,背离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在军阀横行、帝国主义肆意掠夺的时代里,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国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军阀的残暴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势力。蒋介石在北伐取得初步胜利之时,竟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把屠刀对准坚决支持、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北伐的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分子,对准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工农大众,使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中,孙中山和共产党人促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被蒋介石的反革命暴力所破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蒋介石倒行逆施,使自己站在与人民群众为敌的位置。
正是由于蒋介石制造内战,使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纷纷行动起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抗日的烽火燃烧在长城内外。但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政策,千方百计地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不准军队抵抗,破坏乃至镇压抗日武装,使日本的侵华战争逐步升级,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演变成中日全面战争。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决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并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牺牲一切之决心。”表达了抗战的决心。全国军民集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在抗战初期,蒋介石抗战是比较积极的,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可以说,在武汉抗战时期他的政治声望达到高峰。可是,他后来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国统区独裁专断,压制民主运动,逮捕、残害爱国民主人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种种离心离德的政策和措施,遭到民众的反抗。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休养生息,坚持国共合作,和平建国这是人心所向。可是,蒋介石却在美国的扶持下,发动新的内战,把广大民众重新推向战争的深渊。再一次地逆潮流而动。在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的时候,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声明说,谁挑起内战,誰就是人民的公敌,全国共讨之。蒋介石违背民意,天怒人怨,蒋介石这一曾是不可一世的人物,最终随同他的800万军队一起被淹没在人民革命战争的大海里,随着南京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旗落下,国民党政权被推翻,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被终结。
评析:
时势造英雄。杰出的历史人物只有把握大势,顺应潮流,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并善始善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天骄”。蒋介石在孙中山蒙难时,挺身而出,前往“永丰舰”辅佐处在危难中的革命领袖,顺应了大势,他自己也展现了革命勇气与才能,从而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为自己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作了重要的铺垫;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蒋介石顺应大势,在成就这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地位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提升。
顺势不定是一帆风顺,也不强求一贯正确。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在一时一事上,或者在一个阶段,实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能够及时地调整,使之合乎天时与民意,也是识时务的一种表现。比如,“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使日军步步进逼,导致民族严重危机。这是对国家与民族来说,无疑是犯罪。然而,华北事变后,尤其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开始调整对内对日方针,实行联共抗日的方针,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并以比较积极的姿态抗击日军的侵略,这有功于国家与民族,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全国民众,都拥戴他的领袖地位。
逆潮流而行,时势所造的英雄,也将会成为时势的弃儿。在军阀横行、帝国主义肆意掠夺的时代里,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国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军阀的残暴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势力。然而,蒋介石在北伐取得初步胜利之时,竟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蒋介石倒行逆施,使自己站在与人民群众为敌的位置;抗战胜利后,人民期望和平建国,以休养生息。可是,蒋介石却在美国的扶持下,发动新的内战,把广大民众重新推向战争的深渊。再一次地逆潮流而动。在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的时候,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声明说,谁挑起内战,誰就是人民的公敌,全国共讨之。蒋介石违背民意,天怒人怨,蒋家王朝最终被人民革命所推翻。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蒋介石说是被革命力量推倒的,倒不如说,是他自己打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