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军政一把抓

作品:《宋阀

    赵谌沉思半晌,说道:“国家每每举行仪式,耗费不少,如今三大宣抚司扩充军备,到处都要用钱,以朕之见,能从简就从简,卿意如何?”
    朱胜非似乎并非专为此事而来,顺水推舟道:“既然官家休恤,从简亦无不可。黄相以为呢?”
    黄潜善这个人倒是不简单,他最先是站在蔡家父子这一边,等于是道君旧臣。但赵桓登基,他能不受牵连,甚至一路作到尚书右丞,恐怕不是运气所致。等到徐绍朱胜非等人发动政变,他亦在遭清洗之列,贬到外地。如今又东山再起,而且是官复原职,实乃异数。
    首先与那些三不知宰相相比,他的行政能力很强。他作副相,分管农田水利等事,在职期间,各地水利建设卓有成效,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灾害,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储备。他或者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但却本职工作相当不错。即使被贬之后,在地方上也政绩斐然。
    在被徐绍赶出中央以后,他跟其他的太上皇旧臣不一样,还是时常上书言事。而且这个人的立场并非泾渭分明,善于审时度势,比方说在赵桓被迫退位,大宋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之际,他既没有唱衰,也没有捧杀,而是上奏称,朝廷应该借此机会,狠抓农商,积蓄国力以备异日再战,反对立即举兵北伐。这跟朱胜非的政见不谋而合,从而引起了注意。
    “臣附议。”黄潜善说道。
    “既然二卿都赞同,那就这么定了。”赵谌点头道。
    朱胜非此时看了黄潜善一眼,后者思索片刻,奏道:“官家,目前一桩要紧的事,朝廷当速速裁定。”
    “哦?黄卿所谓何事?”赵谌一边问,一边想着,最近也没甚么要紧的事情吧?
    “自徐处仁以太傅致仕,川陕宣抚处置使一直空缺。当时,因恰逢南北和议,所以没顾得上这一桩。如今,朝廷应该作出安排。”黄潜善道。
    朱胜非立即跟进:“不错,川陕两地乃国家强兵所在,长官不可空缺。如今虽有王庶暂摄政务,终非长久之计。”
    赵谌闻言问道:“宰执大臣议过没有,谁来接任比较合适?”
    黄潜善想了想,答道:“川陕重镇,必托相宜之人。臣等以为,还是当以二府大臣出任较为妥当。此前李纲、徐绍、徐处仁三位,都作过东西二府的长官,不如此,不足以震慑地方。”
    “那现如今二府之中,有合适的人选么?”赵谌问道。
    朱胜非此时接过话头:“臣等议定,有两人较为合适。一是原川陕宣抚判官徐良,二是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秦桧。徐良在地方上历练多年,此前在川陕也协助长官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如果用他,川陕必能安定。至于秦桧,他此前任参知政事,若宣抚川陕,也是名正言顺,伏请陛下裁夺。”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朱胜非推荐的这两个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这两个都是徐绍亲近之人。徐良是徐绍的儿子,秦桧曾经是徐绍的得力助手,甚至师事徐绍。其次,这两个人的能力和资历,都足以进入中枢。
    赵谌想了好大一阵,似乎决断不了,反问道:“以朱卿个人意见,这两人谁更合适一些?”
    “臣认为,秦桧或许更合适。首先,他曾经身在宰执之列,资历能力不容置疑。其次,他是言官出身,性格忠直,必不负天子所托。再者,他出判河南府,相信对西部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秦桧曾经协助徐郡王理政,从这一点说,他一定能和徐卫精诚合作,文武默契。”
    朱胜非这些理由,哪一条都无可辩驳,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
    赵谌拿审视的目光看着朱胜非,沉声道:“昔日秦桧自请出判,乃不得已。如今南北休战,朝中有大臣建议将他召回,认为其人协助徐绍理政颇有建树,若回中枢必能继续推行徐绍之新政。如此说来,是将他放在川陕好,还是召回中枢恰当?”
    一听皇帝这话,朱胜非心里就打起了小鼓。没错,秦桧确实是徐绍的得力助手,对徐绍那一套也非常熟悉。现在李若水已经去河南府视察,如果回来一报,说秦桧皇陵修得好,地方也治理得好,官家一高兴,召他还朝,那么此人将来极有可能坐上次相的位置。他和许翰都参与了拥立新君,志趣相投,一旦回朝联合……朱胜非禁不住想起了前些时期,徐绍一人独揽朝政,他这个首相整日地无所事是,几乎被架空。
    徐六徐九前些时候商谈,认为朱胜非把黄潜善提回中央,是为了挡徐六的道。其实,朱胜非此举,主要是为了挡秦桧回朝的道,其次才是徐六。因为相比起来,秦桧在那帮积极抗战派大臣里的影响力,显然不是徐六可比,尽管他是徐绍的儿子。
    “臣认为,还是放在川陕为宜。”朱胜非奏道。
    黄潜善却道:“请陛下圣裁。”
    赵谍一时无言,良久道:“此事容朕思量,川陕要地,若所托非人,必然有误。”
    他既然这么说,朱胜非黄潜善也不好再多嘴,遂告退而去。沈择看着他两人出去,而后对赵谌道:“官家,正副两相同来,可见政事堂对此事重视程度。”
    赵谌随口道:“川陕要地,长官人选自然重要。你刚才听清楚朱胜非是怎么说的么?”
    “小奴听着呢。”沈择道。
    “他举荐秦桧宣抚川陕,那些理由可充分?”赵谌又问。
    沈择观天子神色,缓声道:“表面上看,还是很有道理。”
    赵谌忽地一笑:“朱相这是不想秦桧回朝,看来,昔日徐绍主政时,他闲怕了。”不想赵谌竟看得透彻。
    沈择见他如此说,眼珠子一转,低声道:“确实,据说秦桧曾呼徐绍为师,徐郡王推行新政时,秦桧便是他得力副手。若桧回朝,必重现昔日局面。”
    这话正说中赵谌心事。诚然,对于徐绍的才干和功劳,赵谌是充分肯定和褒奖的。但同时,他也不希望那样的局面再现。要知道,徐绍执政时,正值危难之时,军国大事悉决于他,有时候皇帝都不一定能插得上手。这样臣强君弱的局面,一时权宜还可以,如果长久了,哪个皇帝受得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徐绍去世的正是时候,再久一些,如果掌权到宋金议和,两国休兵以后,恐怕又是另一个结局了。
    秦桧被普遍视为徐绍的继任者,若他回朝,赵谌能不担心重现徐绍主政时的局面么?至于徐良,倒是无所谓,他远不到他父亲的火候。
    “如今朝中已有朱胜非黄潜善理政,秦桧就不必回来了。”赵谌说道。
    “那真让他宣抚川陕?”沈择追问道。一个内侍,可以在皇帝面前毫无顾忌地谈论国政,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赵谌摇了摇头:“川陕不是谁都能坐镇的,再者,如今南北休兵,川陕正是恢复重建之时,也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官。”
    “那继续让他判河南府?”沈择打破沙锅。
    赵谌又摇头:“等李若水回来以后再说吧,秦桧还是有功劳的,河南府情况不太好,寻机会给他换个地方。”
    沈择听到这里,不再多言,因为他已经达到目的。
    赵谌想了一阵,又抬起笔想批几本,终究不能集中精神,扔了笔,问道:“最后一次召见徐卫时,你在场么?”
    “在场。”沈择不知道官家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
    “还记得他说了些什么?”赵谌又问。
    沈择嗯一声,昂着头想了片刻,回答道:“当时,官家详细询问他关于联结西夏契丹之事。徐卫从头说起,一直到委派那马什么出使契丹为止。反正总归一句话,就是若能联合党项契丹,于恢复大业将有莫大裨益。”
    “没了?”赵谌笑道。
    “小奴就记得这么多。”沈择道。
    赵官家一边笑,一边摇头道:“你这记性不成。当时,除了这一桩之外,徐卫还详细说了他在陕西的重建构想,说是三年之内,要把流民都动员回原籍。五年以内,陕西要作到自给。再长远,就是要重现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的辉煌。”
    沈择一拜:“官家博闻强记,岂是小奴可比。”
    赵谌叹道:“与朝中大臣相比,徐卫还算是个实在人。他向朕阐述这桩桩件件,其实就是想说他能行,说白了,他想作川陕宣抚处置使。这种人反而可靠一些,想要什么直接说出来。朝中这些人,都自以为聪明,把朕当成少不更事的后生,哼。”
    “这川陕宣抚处置使是何等要职?徐卫身为武臣,恐不合适。再则,官家已经将陕西军政权力交付于他。”沈择进言道。
    赵谌缓缓点头:“再看吧,日久才见人心,朕只见过他一面而已。近期,还是让王庶和他分理川陕军政,过几年王庶到了致仕年纪再说。若他能成,委他宣抚处置大权也没甚不行,若不成,再另选就是。”沈择将这些话记在心里,惟恐漏掉只言片语。
    二月,李若水自河南府归朝,详细报告了此行经历。秦桧奉诏修复皇陵,果然是尽职尽责,如期完工。河南府境内,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恢复,士人军民都称赞他贤德。李若水的盛赞,并没有让秦桧得到什么好处,官家赵谌也只是指示有司嘉奖而已。
    二月下旬,皇帝开公向大臣表态,现在川陕的班子足够应付,短期不考虑调整。虽然没有依从朱胜非等人的建议,让秦桧宣抚川陕,但也没有让他回朝。
    许翰等大臣上奏,认为中枢缺乏地方经验丰富,且熟悉边疆军事的官员,这不利于中央作出正确切实的决策。这等于是挑明了向皇帝建议任用徐六。
    赵谌心里也明白,朱胜非虽然忠心顺从,但缺乏魄力,因循守旧,确实得给他再配个能力较强的助手。遂下诏,将徐良夺情起复,结束守丧,任参知政事,与黄潜善一道,协助朱胜非处理中枢日常事务。
    徐六这一上台,朝中积极抗战派大臣深受鼓舞。他们希望徐良能像清河郡王徐绍那样,强力推行新政,富国强兵,以图恢复。但徐六究竟成不成,就只能骑驴看唱本了。
    再说徐卫回到川陕以后,先是在绵州停留,向宣抚处置司官员传达了赵谌的嘉奖和鼓励。随后便回秦州,立马召集陕西提刑司、转运司、常平司等机构的主官到秦州开会,告诉他们以后直接受制置司节制,又让各司长官汇报负责事务。紫金虎虽是武臣出身,但因为在陕西多年,各级官员,无论文武也无人敢小觑他。
    陕西的情况确实比较具体,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最为富饶的关中平原几乎成了战场遗址。其他各地的山区情况更糟,如果不是四川接济,陕西早完蛋了。
    要重建陕西,首先就是抓农业,农业是一切的基础。而要抓农业,首先就是地要有人种。这一件,徐卫早就开始实施,数以万计的乡兵义勇已经在各地屯田。但仅靠这些人远远不够,必须得把逃亡别处的百姓召回来,让他们重建家园。
    二月,徐卫直接在秦州,以川陕宣抚处置副使的身份发布命令。命令川陕两地各府州军县的行政长官,着手办理流民还乡的事情。
    这是徐卫作宣抚副使以来,首次独立发布命令。这在陕西官员看来,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四川官员们就有些反应不过来了,拿着从秦州直接发来的命令茫然不知所措。
    此事在绵州引起巨大争议,张浚就对王庶说,徐宣抚怎么能绕过宣抚处置司直接发布命令?而且是面向川陕两地?这置宣抚处置司于何地?又置王宣抚于何地?
    王庶也觉得徐卫最起码应该主动来绵州沟通一下,再由宣抚处置司发布命令,而不是以个人名义。不过,作为徐卫的老长官,王庶肚量也不小,他安抚有异议的下属,说徐宣抚和我同为川陕宣抚副使,朝廷也没有再要求他“免签书本司公事”,也就是说他和我拥有同等的权力,因此他发布命令,制度上没有问题。
    其实,王庶也不愿意因为这么一件事去跟徐卫争辩。再说,他都快退休的人了,还有什么好争的?现在陕西也收复了,他也乐得洒脱,只求安安稳稳把这几年过了,然后去职养老。
    不过,徐卫也会作人。他单方面发布命令,只是为敲山震虎,树立威信,并不是想把王庶压下去,自己来独管川陕两地军政。他也不愿意和老长官有隔阂。事后,他派人至绵州,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不熟悉行政程序造成的。王庶也表示不介意。甚至还向四川北部各府州县重发命令,让他们着手办理流民返乡。
    陕西战前原有人口一百七十多万。但是宋代这个“口”是只计算成年男子,同龄妇女和未成年人不计入内。所以即便保守估计,陕西战前人口也应该有五百万左右。十几年的仗一打下来,就让人体会到了什么叫“锐减”。
    因为现在战事结束不久,重建才提上日程,有司也还没有来得及统计。但好在徐卫为了营田,将光复区各地平民成年男子编为乡兵,就地屯垦。只要把这些地区战前人口和现有乡兵人数一比,就能大概地了解一下。
    保守估计,十来年的战争,让陕西人口减少和流失了四成左右,也就是近两百万人。当然,得等到各地的流民回乡以后,才能准确地统计出损失数字。便无论如何,战争对于陕西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徐卫在皇帝面前说三年之内让流民返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陕西流民的逃亡路线,不外乎就是陕西西部和四川北部。但五年之内,陕西作到自给,却有很大的难度。战后重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说你让老百姓回到家乡,搭个草棚就了事。
    重建的目的,是要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是最基本的。只为这个目的,徐卫就要列出数以千万贯计的巨额预算。老百姓返乡以后,官府要提供牲口、农具、种子、先期物资和政策支持,否则他拿什么重建。
    很显然,陕西不可能拿得出来这笔钱。陕西都转运使刘赣,也就是刘子羽的老爹,把帐本拿给徐卫一翻,去年陕西税收多少?三百万六十万贯,连四川的零头都不到,而且这还是受益于边界贸易,税收增长之后的结果。这三百多万贯,如今不用上交四川了,咱们陕西自己可以使用。
    但用来干什么?别说军费,别说重建,估计也只能拿来给文武官员们发俸禄。陕西要重建,还是靠四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