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皇帝出宫

作品:《晚明霸业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你说皇爷放着他京城舒适的生活他不干,为什么非要跑到任丘县这个小地方来受罪啊。
    他老人家莫非不知道,这君主一旦出行,地方上就得兴师动众吗
    地方上不兴师动众,一来显得对君主的不够尊敬,二来万一出现什么岔子,谁来负责
    就凭县老爷那跟破脑袋,够砍几回的
    若是兴师动众,凭借地方上的财政,又能支撑几回
    莫要看吴小官人,只是个片警,但是也读过书,知晓一些大道理,知道正德皇帝当初爱出宫的故事。
    知道这不是好事儿。
    可是徐梁身为开国之君,臣子还不敢对他过分的表达情绪,他要出宫,臣子就只能由着他。
    这可辛苦了敬业的地方官。
    当然,吴小官人看来,真的辛苦的是他们这些小片警,他已经许久没合眼了,就算是合上眼睛,也是猛将陛下被人刺杀的情景。
    此时他正在巡逻,头上隐隐冒着热气。
    职责所在,他虽然走得匆忙,却不忘记与沿途的百姓打招呼。
    没办法,陛下似乎对着警察的职责很清楚,经常发文警示他们这些小吏,让他们做好警民一家亲的工作。
    众人知道他现在有事,故意叫得越发热情,好像恨不得将他拉住好好说会子话。让吴官人脚下更快,几乎有些手足无措了。
    他一路跑到城外,远远就喊道:“巧儿姐,最近没有生人来吧”
    “怎地没有皇爷一到任丘就全是生人啊。”巧儿姐的茶棚里宾客满座,却都无心喝茶。
    吴官人只扫了一眼,就发现这些茶客里有东厂、锦衣卫、县里警察、当兵的诸色人等,这才松了口气,道:“好,我还要去巡视别处,若有可疑人物,定要报我知道。”说罢抬腿就走。
    巧儿姐看着满头大汗跑开的吴官人,又回头看了一眼自己茶肆里的嘉宾云集,心中暗道:真要有什么可以人物,哪里轮得到我去报他,恐怕早就被这些人抓了去。也罢,反正他们也不会走,正好帮我看着店里,我好去见见皇爷的风采。
    巧儿姐瞅了个最近几日天天都来的客人,知道他是县里的警察。因为是本地人,总比其他外来的好说话些。她上前添了茶,道:“客官,劳动您且帮着照看一下,我回去照看一下家里,马上回来。”
    那装扮成客人官人只好点了点头,道:“嫂子要快些回来,等会儿我们可就要走了。”
    “我省得。”巧儿姐手脚麻利,说走就走。
    等巧儿姐回到庄子上,早就里三层外三层,连墙头都站满了人,根本挤不进去。
    眼下正当冬日农闲时候,附近好几个庄子的村民都赶来看下凡的紫薇帝君,若不是新二师组成人墙,徐梁恐怕已经被人群淹没了。
    徐敬业亲自上阵跟邵一峰带领的卫队一起护住徐梁,还派了火铳手上墙,架起斑鸠脚铳,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任丘知县此刻也在场,早已经吓得整个人发蔫,生怕有个意外,惊吓了皇帝。此刻他才知道,什么与民同乐都是上头拍脑袋,下面吓死人的苦差。早知道皇帝选在这里,就算要饭也得给这儿的申明亭做堵围墙啊!
    他知道有些地方只是选一处屋子,然后挂上“申明亭”的匾额。那时候还颇不以为然:连亭子都没有,叫什么“申明亭”可是现在就领悟人家的高妙了,防的就是这等情形。
    徐梁其实也是随机选定,因为这里距离县城不远,附近村落市镇老人前来并不吃力,而且这庄子多有贩茶卖水之家,紧邻官道,也的确适合借用。
    得了皇帝召见的圣旨,任丘县立刻行动,将登记在册的老人统统请到了这处名不见经传的马家庄里。
    马家庄据说曾是成化进士马文的庄子,不过马姓却不是任丘的大姓,马氏宗族在任丘的影响力也并不大,可见一个宗族的兴起只靠一个进士还是不够。
    此刻围坐在徐梁身边的老人都是任丘大族的族长。
    从永乐年间起,陆续有八姓人家迁徙至任丘,二百余年生息下来,成了此间大族,正是边、李、刘、高、郭、舒、闵、谢。这八姓大族未必出了多少进士,只是胜在举人出得多,一直在当地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
    国变之后,河间府沦为沦陷区,这八族沦为难民,家产被掠夺,但影响力却仍旧还在。
    在这核心的八族族长之外,还有其他家族的族长。请这些人倒也方便,因为有祠堂就有族长,认准了绝对没跑。而且位次也好排,只要看谁家的祠堂大,就知道这族人家的影响力了。
    麻烦的是那些六十岁以上的乡中老人。他们往往地位有限,并不隶属于某个宗族。或是外来没有几代,根基尚浅。或是族中没有撑腰的宗亲,立不起祠堂。只是出于尊老敬老的传统,皇帝下乡的时候肯定要请他们出面。地方上宿老越多,越证明政治清和,官员也有面子。就跟后世领导喜欢看红领巾小朋友一个道理。
    最外围才是各村的村老、农老,一直排到了亭子外围几圈。
    在简单的寒暄之后,徐梁步入正题,人也变得严肃起来:“诸位老丈,地方府县是否照制安民休养,可曾骚扰乡里”
    在座老人纷纷摇手道:“任丘县与民休息,开仓济粮,兴修水利,劝农垦荒,更是清廉刚正,不贪百姓一分一厘,实乃天下数得着的好官啊。”
    任丘知县听了,心中高兴,却脸红到了耳根。他真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只是一项项按照皇帝殿下的规划书去做罢了。
    “任丘知县做得不错,诸位是否也该帮衬一番”徐梁挤出一个微笑。
    众族长一听,以为皇帝这是开口要钱,纷纷表态:只要国家有用,要人出人,要物出物,绝不吝惜。
    这也是刚经过战乱,皇帝等于将他们从水里捞了上来,否则哪里肯如此光棍。
    “我旁的不要,只要一条:订立乡规民约,各氏宗族奉行如同国法!”徐梁掷地有声道。
    一阵冷场。
    边氏族长年高德重,起身秉道:“殿下,鄙乡原有不少乡规民约,也都是奉行如国法的呀。”
    如果将宗族视作一个个小王国,那么这些小王国和大明一样,有“律”和“例”两种约束性规范。
    其中“律”主要来源三本书:
    首先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此人是复圣颜回的三十五代孙,对其所处的时代影响并不大,但此书对后世影响却是极大,真正发扬了治家之学,也是后世“家庭教育”的指导手册和评判标准。
    其次是司马光所作《家范》,此书在仕宦之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南宋宰相赵鼎就曾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最后集大成者是朱熹的《家礼》。他在司马光《家范》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并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劳作规律基本一致,十分详备,最终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即便在蒙元时代,这三本书也是汉族(包括汉人、南人)百姓的家庭规范。在日月重开大宋天之后,理学成了国学,几乎全天下的宗族用的就是这三本书,充其量只是改了个名字。
    正因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极度相近,各宗族内部和各宗族之间,才能保持稳定,依靠舆论互相监督,最终形成了儒教的普世价值。
    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这些家规之中也会添入一些个性化的要求,比如要求子孙耕读传家不当官——这是官场失意者常常写入家法的怨言;也有要求子孙宁为乞丐,不为倡优牙人——这是唐宋良贱制度的遗迹,因为乞丐还是良民,而倡优则是贱民;还有的则是规定了子孙不得与某氏联姻——这是有私怨家仇的。
    这些个性化要求不会违背儒教普世价值,所以总体来说仍旧不出三大本的范畴。
    至于“例”则有针对性,往往是本族与外族之间的约定。更贴切“乡规”两字。比如两个宗族之间约定对某处水塘的开发利用,或是某片林木禁止砍伐,也有早晚出入走哪条道路、下地干活衣服如何摆放不至于错拿——耕读传家的农民不同于没有“只耕不读”的农户,他们下地干活前要换上劳作时的褐衣,在收工回家时再换上居家的常服。
    这些看起来的确有后世地方法规的味道,但徐梁要的却是官府介入。
    “我沿途走来。也看了不少乡规民约,只感叹畿辅之地,教化风行,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徐梁道:“因此也想,若是这些家规族约能够普及天下,岂不是天下皆能沐浴教化”
    若是在一个有电视、有网络的时代,听到这些话,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质疑:莫非别处的家规就蒙昧不化么
    然而在这个许多人一辈子没去过本县县城的时代,加上对本宗族的自豪感。在场众人竟然理所当然地认为:皇帝说得有道理,我们到底是天子脚边的百姓,与那些千里之外的蛮子不同。
    徐梁捧完之后,又道:“故而我想,日后各宗族订立族规家法,让亲民官也参加进来。一来这些亲民官多是外地人,不知道本地规矩,看了这些乡规民约。不会硬搬家乡规矩,坏了一方风俗。”
    在场老人经历过的县令怕不下二十余任。闻言纷纷点头,大为赞同。
    “其次,也让亲民官择些要紧的条目,从一村用于一乡,乃至于施行全县。此正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少老人咧嘴而笑,谁不希望成为一方表率若是全县都用自家的规矩。岂不是无可置疑地表明自家最为懂礼么!
    “诸位老丈,各家的规矩是怎么订出来的”徐梁好像恍然大悟一般,这才转过话头问道。
    老人们纷纷进言,讲述自家的规矩如何订立。
    无非是召开亲族大会,在族长的主持下。各房长讨论,有地位的老者为长老,最终一起确定成文,用于后世。因为最初制定家法的祖宗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这种宗亲大会便随着环境的变化、宗族地位的变化,不定时地的修正。
    至于乡规,则是宗族之间友好协商制定,原本就会有官员在场,最终落实成碑文,流传后世。
    徐梁早就做过这方面的功课,道:“这与国家立法倒是相似。内阁如同族长,六部如同房长,风宪台垣如同族中老者,齐聚一堂袒露肺腑,便如廷议廷推之礼。”
    “此正是家国相通,积家成国之道。正是我大明赫赫如古圣治国之征!”边氏族长接着徐梁的话头便恭维起来,听着肉麻却是他的肺腑之言——若非这位皇帝,他可就要顶着光头拖着辫子去见列祖列宗了。
    徐梁笑了笑,继续道:“却还少了一样。”
    众人被他吊起了胃口。
    “自然之朕”,徐梁笑道:“廷议廷推,最终是由朕裁定。而乡规民约,各族家法规矩,却少了这层。”
    众人愕然:难道订立个族约也要送到天子面前再勤政的天子也看不过来吧
    “朕每日政务繁忙,自然是看不过来的。而且一来一去耽误光阴,徒耗人力。”徐梁转向任丘县:“我看,就由府县亲民官来做这事。原本也是代天牧民的意思嘛!”
    任丘县事前并不得知,故而反应最真,惊讶之余连忙表态道:“微臣谨遵令旨!”
    诸位族长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桩事就已经被定了下来。按照这个时代的通则,皇帝和朝廷命官一起定下的事,一介小民还能再说什么对于徐梁和朝廷而言,他们在场却不发表意见,显然是默认了。
    “任丘县,”徐梁道,“此法从河间任丘试行,你要做好表率!若是让风宪查明你苛待下民,国法定然不饶你!”
    “微臣不敢以身试法!”
    “你当牢记太祖之训,但凡宗法族规中不悖于国法的,皆由宗亲自议。”徐梁看似告诫任丘知县,却是定下了条陈:“其次,人命关天,故国法杀人慎之又慎。或有激了众怒之人,你定要及时与法司介入,告知国法所定,不可冤枉人命。”
    任丘县和诸位老人都知道了太子的意思,不过北方本就很少有私刑,故而并不在意。私刑较重的大多在闽粤之地,非但有勒令自杀,还有投石、沉潭之类。
    “再有,族法之中当明确除籍条款,犯除籍之事者,绝不可姑息。”徐梁厉声道。(https://)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