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订!)

作品:《新书

    说来惭愧,对于扬雄最为看重的学问《法言》《太玄》,第五伦过去一年间,竟是一次都没翻看过,因为他专注于实用之学,对晦涩的理论实在提不起兴趣。
    直到扬雄的丧礼差不多,师兄弟三人轮着守夜,到第五伦休憩时,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点燃了灯烛,解开竹简上的绳索,开始试着读一读。
    《法言》是扬雄仿照论语所作,形式上类似语录,一条一条的,第五伦事先也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内容,只听侯芭提及过,此书涉猎广泛,意是判断失误是非的准则之言。
    第五伦只发觉首篇就叫《学行》,讲的是求学与为师之道。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是让未萌之人祛邪向善、安身立命的根本。尽力为学,不如尽力求师,因为老师是人们的模范。
    言语有些晦涩,全然不似《论语》那般口语化和诙谐灵动,哪怕是春秋时的文字,两千年后读来都能隐约明白其意。就算隐去作者名仍是高下立判,看来论语流传甚广,而法言少人知晓,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五伦还是坚持看完,却见扬雄强调为师者切勿不能对弟子有所隐藏,应该倾囊相授,想到了自己,只感慨:“此生有幸,能为扬子之徒。”
    看得出来,扬雄的理想都凝结在书中,可批判的武器,终究还是太软弱了啊。
    一天读一篇差不多了,但第五伦还是难以入眠,他一直在担心自己的计划,若是落空了该如何是好?
    就这样半睡半醒到了天亮之后,门扉被猛地叩响?    却是王隆有些愤怒地找上门来?    将第五伦粗暴地推醒。
    “伯鱼,你这是何意?”
    “出了何事?”
    王隆一挥袖子道:“勿要装作无辜?    事情都传开了?    你通过国师上书陛下,说愿补夫子未能作赋之过?    请求加入猪突豨勇出征匈奴,天子已将上疏传示群臣?    人尽皆知!”
    “公布了?”第五伦心里那颗吊着的大石头一松?    看来事情成了一半,他们这些乌所生之二三子,暂时不必担忧,随时被暗处飞来的弹丸打死了。
    一心只知辞赋的王隆却没明白第五伦的良苦用心?    只怒道:“你明知夫子至死都反对北伐匈奴?    甚至还作了一篇赋论来讽喻此事,抨击穷兵黩武之举,只不为牵连吾等才作后既焚,你怎能逆反夫子遗愿,做出这等背弃师意之事?现在外头都说?    第五伦不愧是扬雄之徒,与其师一样?    假意清静孝悌,实则热心功爵。”
    “文山!住口!”
    第五伦不待回答?    侯芭就走进来,喝止了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    依然沉浸在悲伤中?    情绪太过激动的王隆。
    侯芭年纪最长?    已经三十多了,更明白世事之难:“文山,伯鱼之所以挺身而出,正是为了保护夫子身后事,庇护吾等周全啊!”
    王隆愕然看向第五伦,他这才起身正坐:“我曾在郡邸狱中,听吾弟第八矫说起过统睦侯陈崇搜捕功崇公府之事,哪怕是一段祈福之语,在他口中也成了大逆不道。“
    “尽管夫子一个字没交出去,可以五威司命府之歹毒,亦能随便网罗罪名。夫子已逝,吾等人微言轻,上何处喊冤去?国师公没有太多实权,能护得了你我一时,护不了一世啊。”
    王隆还好,背后有邛成侯这好伯父能说句话,可第五伦和侯芭就纯粹出身寒门,没有任何靠山,若不想莫名其妙再度被人坑害,唯有自救。
    傻王隆还是没太明白,侯芭接话道:“文山可知道云敞?”
    “平陵人云幼儒,乃是邻郡名人,自是知晓!“
    那云敞年轻时拜了同县人、博士吴章为师,习读《尚书》,而吴章还收了另外一位弟子:王莽的大儿子,王宇。
    汉平帝即位之初,王莽专政,王宇与吴章因泼狗血于王莽门前想要劝他归政于平帝及外戚,触犯了王莽逆鳞,王宇自尽,吴章被杀,弃尸东市门。
    “吴章门生千余人皆更名,改投他人为师。时云敞为大司徒掾吏,自报为吴章门徒,表示虽然吴章有罪,但身为弟子不可弃之而去,遂殓葬吴章尸首。当时车骑将军王舜赏识他的志节,荐其为中郎谏议大夫。”
    “皇帝禅代后,倒是很欣赏云敞的尊师重道,再次擢拔他为鲁郡大尹。”
    侯芭道:“依我看,伯鱼此举,却是在效仿云敞,以进为退。”
    他说得有些牵强,但以进为退却是说对了,第五伦颔首:“不错,我是为了向皇帝表个态度,国师公近来虽不愿惹事,但通过他上书,能够直达天听。”
    赶在对方上眼药之前,先替已逝的扬雄,以及自己表明态度。
    至于成与不成,第五伦事先也没谱,好在目前看来,他是赌对了。
    “如今天子公布此疏,一面是欢喜有人主动请缨,一面亦是在告诫五威司命,此事到此为止。文山、公辅,汝等安全了,而夫子至少不必在身后再被人网罗罪名。”
    “至于外人的闲言碎语,且让他们说去吧。”第五伦摇摇头,他塑造的人设,邀得名望,还不至于因为这件事而崩塌,更何况,一向健忘而圆滑,谁赢就帮谁的常安人怎么看真不重要,守住列尉地盘即可。
    更何况,第五伦的目的,还不止求得周全。
    王隆恍然大悟,惭愧下拜叩首:“我愚钝,竟是误会伯鱼了,有罪。”
    第五伦扶起他:“夫子不在了,往后吾等三人档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打趣道:“就譬如归葬蜀郡的巨金,还得仰仗文山。”
    这年头讲究落叶归根,扬雄当年两个儿子前后病死,他为了送二子回蜀郡老家祖坟安葬,耗尽了汉哀帝所赐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足见耗费之贵。
    第五伦小家小户,又为乡人顶了一波訾税,已经没有余粮了。侯芭一个外乡人游学常安,也无甚积蓄,将他掏空都拿不出那么多钱帛。
    好在王隆家是狗大户,虽然出谋划策不行,但对自己人出手极其大方阔绰,早就拍着胸脯保证,送扬雄归葬之事的耗费,他全包了!
    第五伦换下太久没睡的王隆,再度回到灵堂,今日是守灵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能出殡南下蜀中。吊唁的人该来都来过了,今日至少不用不断哭踊让脚尖剧痛。
    堂上陈设帷幕,用干肉、肉酱、甜酒祭奠扬雄,祭品置放在棺椁东面。西阶上的屋檐下则是缁幅,和后世素白不同,竟是黑红相间联结起来。
    朝着扬雄灵柩再拜,第五伦轻声道:“是抛弃一些初衷,不断向上攀爬,求得权势以自保。”
    “还是默然留在原地,守着‘清静’,被人践踏在头顶,朝不保夕。”
    “夫子,还记得你曾问我,国师和你的两条路,我会怎么选么?”
    ……
    第五伦曾设身处地,将自己放在王莽的角度上看待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这是一个华夏至上主义者。”
    “更是一个偏执狂。”
    “规划好的事一定要做到,也不管现实不现实,他甚至会欺骗自己:之所以未能得天下太平,是因为这件事我还没完成,只要做完它,一切就恢复如初。”
    从十年前开始,王莽的改制环环相扣:恢复三雍,王田私属,规划井田,货币改革,五均六筦,征平四夷……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完美的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复古外表下,是要在文治武功上超越汉家,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是孔子五百年后一出圣人的勃勃野心!
    但问题在于,他太急,也不管上一件事成不成功,时间一到,下一件事就要立刻上马,于是政愈多而世愈乱,便有了今日光景。
    在第五伦看来,讨伐匈奴这件事上,王莽其实也很为难,内外交困的形势摆在那,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真心想与匈奴开战。
    毕竟,这是在对方想要讲和的情况下,忽然将匈奴使者立为单于,悍然开战啊。好比某国大使来访,你却直接将其扣留,宣布替邻国另立中央,除了王莽还真没几个人干得出来。
    十年前,十二路大军,三十万人开拔前线,最终却无果而终连塞都没出,教训还在眼前。于是这次,除了大司空王邑等少数人主战外,大多数臣子即便不敢反对,也保持了缄默,至于中层、底层的声音,更是彻底缺失。
    第五伦便有了思索:“若我是王莽,一意孤行做下此事,肯定希望听到一些颂扬之音,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吧。”
    所以王莽才会听了陈崇之言,勒令扬雄作赋。
    他想要的不是赋,而是除却亲信佞臣之外,支持与赞许的声音。
    杨雄致死都没交出作品,若是此时有人主动请缨出战,还是一位在民间颇为名望的年轻士子,王莽是会高兴还是生气?
    于是,第五伦决定赌一把。
    类似的事是有先例的,数年前,北方缘边大饥,人相食,而大军还驻扎在边塞,朝中大夫奉命巡视后,还言道:“军士久屯塞苦,边郡无以相赡。今单于新和,宜因是罢兵。”
    在满朝都希望休战的情况下,有一位校尉韩威却反其道而行,上书王莽说:“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蚤虱。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这当然是大话,但王莽却壮其豪言,提拔韩威做了将军。
    同样的事,韩威做得,第五伦做不得?
    恰巧,第五伦在故乡的发展也已陷入瓶颈,宗族已经整合,产业也布置下去了,人心已经归附,粮食在一点点积蓄,但最重要练兵之事迟迟没有眉目。
    在京畿周边带着家中子弟练兵,当皇帝和五威司命眼瞎?备盗贼也不需要组织上千人规模吧。
    他过去都是以退为进,遇事不决辞个官,可这次却不能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一步。
    第五伦不求如韩威一般,得将军之位,哪怕当一个小小军候,统领两百人他也接受。
    若是能混出头,便能掌握一支武装。
    若是混不出头,那也没事。
    毕竟,在缘边大饥、民心不附、兵无斗志、赏罚不公,甚至连钱粮都得搜刮民间的情况下,拿头去跟匈奴打仗?这次出征,多半也是做个样子,赶到边塞屯戍苦守而已。
    “两百年前,陈胜吴广举旗大泽乡,汉高刘邦斩蛇芒砀山,最初是以多少人起事?他们的身份地位,不过甿隶之徒,小小屯长、亭长,比我现在高?”
    只要给第五伦一个机会,他就会在合适的时候,还王莽、陈崇一个戍卒叫,函谷举!
    让他们知道,什么叫tmd惊喜!
    “夫子,这就是我选择的路。”
    第五伦凝视扬雄灵柩,心中暗暗发誓。
    这一年见闻让他看清,新朝已经是腐朽到骨子里的破船,指不定哪天就沉。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就算侥幸躲过了政治倾轧,站到了旗杆尖,若是绑得太紧,最终不过是和它一起倾覆,故刘歆之路,第五伦不取。
    可什么也不做,隐于山林做隐士,或者像扬雄这般躲在市井求清静也不行,时代车轮滚滚而过,谁也别想置身事外,故扬雄之道,第五伦也不会重复。
    “若想为你复仇,若想改天换地,只靠《法言》《太玄》,能行么?”
    “传承它们,是侯芭、王隆的事,而我,会用陈崇听得懂的语言,来与他对话!”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就在这时,门外却传来一声高呼。
    “奉天子之命,掌乐大夫桓谭,前来吊唁故大夫子云!”
    ……
    按照礼制,国君派人来吊唁,要撤去灵堂帷幕,第五伦和王隆、侯芭等人七脚八手地张罗好,来到寝门外迎接,果见桓谭一脸肃穆,向他们传达君命。
    诏书的内容,乃是帝悯扬雄耆老久次,决定恢复扬雄“中散大夫”的职位,并派桓谭代皇帝吊唁,赐衣衾一袭,祠以中牢,丧钱十万。
    三位弟子哭拜、叩首、哭踊,但第五伦却有些糊涂,王莽忽然来这么一出是几个意思?
    等起身看向桓谭时,桓谭也莫名其妙地看着第五伦。
    第五伦一下子明白了。
    这大概是桓谭也在设法保全扬雄及三个弟子的周全,上书王莽换来的结果吧?也不知桓谭是如何说的,天子派人吊唁,基本意味着之前的事不予追究。
    但王莽不追究扬雄,第五伦还要追究王莽呢!
    总而言之,这是桓谭没和第五伦沟通的情况下,二人各自努力,结果两事相冲,算是多做了点无用功。
    顺便也打乱了第五伦上书参军,尽快掌握点兵权的愿望。
    却听桓谭换了一张帛,念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予知第五伦报国心切,然师道为重,允汝先扶师柩归葬蜀中,地皇元年正月方赴戎事不迟。”
    第五伦没明白,还是桓谭进屋再拜扬雄后,低声道:“陛下见到上书后,甚慰,传示宫中,甚至还送了一份去五威司命府。但仍是想让你全弟子之孝,速去速回,两件事都不要耽误。”
    见第五伦仍面色诧异,桓谭叹息道:“觉得奇怪么?”
    第五伦点头,是挺怪的,这就是王莽的行事风格么?
    桓谭感慨道:“陛下就是这样的人,伯鱼,不管你信与不信,在某些事上,他确实是个‘好人’。”
    杀子杀孙,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得好人?第五伦不置可否,只觉得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垂首道:“听起来,桓大夫十分了解当今天子。”
    “那是自然。”桓谭怅然若失:“毕竟我历经成、哀之世,知道汉末季世之沉沦,又见证他如何以圣人之姿,跻身皇帝之位。”
    桓谭其实也满肚子疑问,想要好好问问第五伦,为何无缘无故要参军,入那北征深坑呢?但不着急,接下来两个月,他有的是时候好好和此子相处,尽管他们一直不太对付。
    “这一趟入蜀,我与汝等同去。”
    桓谭也不问第五伦愿意不愿意,就拍着他的肩膀,大言不惭道:
    “莫要客气,子云的弟子,就是我的弟子!”
    ……
    ps:第二章在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