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志愿兵

作品:《唐朝好地主

    第五更,求订阅!
    张超病了,病的很严重。
    太子统兵出征在即,这个时候张超却病的起不了床。太子派了东宫药藏局的侍医前来医治,诊断之后确诊是吃了不洁食物导致的上吐下泄。
    “明日出征,张文远能随军出征吗?”太子问回来禀报的侍医。
    “回殿下,张洗马病情有些严重,虽已经用药,但眼下身体伤了元气,还需要静养调理,千里迢迢跋涉随军,实是不宜。”侍医是个山羊胡老者,医术高明,以往太子身体不适,也都是让他看。
    他的话,李建成还是相信的。
    他皱了皱眉头,没料到这个时候张超却出这样的意外。他还想着张超在身边,能替他出谋划策。
    “罢了。”李建成叹息一声。
    务本坊,大学士第。
    张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为了能够不去河北,他也算是下了血本了。上泄下吐,差点都脱水没命。
    若不是早有准备,用药早,真的非常危险。
    以后再不用这种蠢招了。
    魏征看着张超的样子,还出声安慰。
    “殿下说了,你就在家放心将养,等身子真正好了,到时再去河北。”
    张超无语,都这样了,李建成还不放过他啊,等好了还要去。哎,真是要人命,还得想个万全之策。
    李建成出征了,张超在床上躺着,也没去送行。
    但李建成出兵之时,却把原来秦王府一众大将都带上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牛进达单雄信李君羡吴黑闼殷开山等都调去了。加了韦挺薛万均薛万彻冯立王君廓等东宫将领,还有柴绍、段纶、窦诞几个驸马,李建成真是兵强马壮。
    李建成一个带了三个军团六万人马去解幽州之围,李元吉也带了两个军团四万人马去增援太原和解雁门关之围。
    罗艺统兵两万,增援萧关。
    关中府兵,基本上为之一空。
    连长安城,都只剩下了两万禁军把守而已。
    老爹做为东宫亲卫,也再次随军出征,崔琰、柯山、柯五等全都出征了。
    连上次免官后一直瞎混的程处默、尉迟宝琳、李感、牛见虎四个,这次也都再次随军出征,他们是以志愿兵的形式,加入到了唐军的募兵中的。
    大量非府兵的关中青壮,都在长安各地的募兵处报名,他们报名参战,但不是府兵,打完这一仗回来后还是原来的身份,但立功后也会有奖赏,若是有大功,也有机会授武职。
    朝廷特别放开了许多招兵限制,工匠和商人之子也能报名参军,许多部曲也可参军。朝廷发给武器装备,把这些募集的志愿兵组成了一支支预备军,发往几个战场。
    连栓子和柱子都想去。
    张超躺在床上,喝着盐水,听着两个年青人那有些期待的请求,苦笑着摇了摇头。这倒不是说两人爱国,而是这次参战机会,是他们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两人都是张家的部曲,还良民都还不是,正常情况下,三年一检选府兵,他们根本没有资格。
    读书年纪也晚了,他们也读不起,就算读了书,以他们的身份也考不了科举。
    之前朝廷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张超就是主考官,总共录取了大约有三百人吧。
    听起来似乎很多,可实际上,这三百多人是五十多科的总录取人数,什么童子试、道举试、医举试、明字明算明法等等。
    真正正式的科,秀才、明经、进士三科,秀才只录了一人,明经录了十个,进士录了四个。
    那个秀才就是孙伏伽。
    其余的这十个明经,有九个是来自于大唐各大名门士族,四个进士更是都是五姓子。唯一一个不是名门的那个明经,还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
    孙伏伽这个秀才,和其它十几人参加了随后的吏部试,又有四个没得到授官,因为年龄、相貌、出身等问题被刷下去了,十一个授了官,孙伏伽授了个正八,四个进士授了从八,那六个明经只授了正九品。
    至于其它的那几百个,都没官做,只是补充到各部衙等做了吏员而已。
    而且这次科举考试,张超看来完全就是乱来的。
    有一半都不是看成绩录取的,是看名声、看出身。
    这样的科举,栓子他们是一辈子都没机会的。就算是白鹿书院的那些平民学生,以后书读的好了,得到荐举参加科举,可以这种科举制度,他们百个里有一个能够考中就算了不起了。
    不讲成绩,不讲公平的科举,寒门子弟机会太少了,除了这个制度能变。
    栓子和柱子都是年轻人,十多岁的年轻人跟着张超身边,也算是开了眼,见过许多世面的。他们并不甘愿做一辈子的长随,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良民,甚至挣个出身。有房有田,甚至有个勋职。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打仗了。
    平时还没这机会,这次招募志愿兵,是他们难得的机会。
    “栓子、柱子,你们想去当兵打仗挣功名,这是好事,说明你们有追求有梦想。人如果没有了追求和梦想,那就跟一条咸鱼没什么区别了。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活命都艰难,想挣功名就更难了。尤其是这次,是跟突厥人交战,这不是对付那些叛军。突厥人不论装备还是体格都是很强的!”
    两个少年站在张超床前,低着头,但神情却很坚决。
    “你们想去,我不会拦着你们。不过你们得经过你们父亲的同意!”
    张超让人把栓子父母张管家和张周氏叫来,又让人把柱子的父亲郑老爹和郑崔氏还有他姐姐红线叫来。
    “你们是否愿意让他们去当兵?”
    老张和老郑都不太愿意儿子去当兵,他们已经年过半百,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不指望大富大贵,只希望能平平安安就好。
    儿子跟着三郎做长随,挺轻松,待遇也好,再做几年,到时蒙三郎开恩,还能放免为良,到时娶良家女做妻,生儿育女,再有点积蓄,就很好了。
    可儿子坚决要去,他们也无法拦着。
    “柱子,当兵哪有你想的那么好,太危险了,你就呆在家里不好吗?”红线拉着弟弟的手劝说着。
    “算了红线,人各有志,不能勉强的。栓子和柱子两个既然这么有志气,就让他们去闯一闯,要不然他们以后一辈子都会后悔的。”
    “让府上给他们置办一些行装,备好干粮。”张超对着两个少年道,“既然选择去了,就不要后悔,更别到了战场上当怂货逃兵。好好干,努力拼一拼,也许能挣个功名回来。”
    “谢谢三郎开恩,我们一定不会丢张家的脸的。”
    “别这样说,上了战场,就为自己负责。”
    对于张家府上的其它仆佣,张超也是这个态度,愿意去的,且朝廷接收的,那就随他们自己。去报上名的,张家还给他们置办行装,给他们置衣服毯子,准备干粮,甚至每人备了一些药品。
    难得的机会,张家还真不少人报名去的。
    最后有八个人通过了招募,栓子和柱子两少年也都录用了。张超找了牛见虎几个过来,这几个货虽然也是志愿兵,但人家国公之子,而且之前都当过六品官了。因此这次他们虽加入了募军,可去都是直接做了校尉的。
    张超把张家的八个人交给他们,算是走了个后门,让他们成了牛见虎他们的亲兵了。
    “帮我照看着点,都是些新手,以前刀枪都没握过。”
    牛见虎几个倒是大大咧咧的,“放心吧,可惜三郎你这个时候生病,要不然跟咱们一起去河北了。”
    “三郎要是没生病,人家都是呆在太子身边,坐在中军帅账的,哪会跟我们募军呆一起。”李感笑道。
    “你们几个也多注意下自己。”
    张超嘱咐几个,虽然他们是募兵,算是预备队。但战场形势复杂,谁知道什么时候预备队就被顶了上去。
    他知道这些勋贵子弟们总有追随父兄,战场建功立业的想法,而张超并不想上战场,这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已。
    上次河北战场走了一趟,差点死在洺州城里,张超觉得李世民坑自己,可在秦琼程咬金甚至是牛见虎李感这些人的眼里,这很正常。战场之上,谁还会跟你讲究那么多。
    不说入城招降有危险,战场上哪里没危险。派将领冲锋陷阵,甚至是去做诱饵,都是十分寻常的事情,若是畏敌怕死,那就别来战场。哪怕是个文职甚至是民夫,关键的时候,也得提刀上阵。
    不过张超不想再来一次了。
    心脏受不了这刺激,他还这么年轻呢,都已经是家财万贯,娇妻美妾,日子过的这么好,干嘛要去打仗?
    再说了,他本来就不是府兵,那不是他的战场。
    栓子他们走后,整个长安城似乎都冷清了许多。
    “莺莺,马上让人去采买粮食,能买多少是多少,就算涨价,也买!”长安城的粮价还没涨,但张超知道马上就要涨了。
    突厥大举南下,而东南江淮又大规模叛乱,南北同时用兵,而且还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大量的青壮出征,这必然还会影响到今年的夏粮。
    趁这个时候买些粮,这是上策。
    “粮价真要涨了吗?”
    张超点点头,灾害、战乱,这都必然会导致粮价上涨。而江淮还是重要的粮产区,那里叛乱,肯定要影响今年的夏粮。加之北方突厥南下,多路进攻,南北战争究竟会打多久,打到什么规模,都难以预料。
    但这种极坏的形势下,百姓肯定恐慌,粮商们也会趁机囤粮,粮价短期内肯定会快速上升的,除非朝廷能在夏收前就平定江淮和北方的战事。
    要不然,这粮价有的涨。
    “好,我马上就去安排,三郎你好好休养身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