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两份奏折
作品:《大唐第一闲王》 所有的事情李世民都可以自己做出决定,但李世民心中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位置更牢固。
所以先前答应了李元景的事情,还是要拿到第二天的小朝会中去讨论一下。
“陛下,这种运作方式是否存在隐患?未经验证,朝廷便直接参与,万一事后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对朝廷的打击将不可估量!”老成持重的萧瑀对钱庄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萧相的担忧并无道理,朕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事情总是要去尝试的,所以这次朕是以个人的名义来参与的。”李世民郑重的解释道。
萧瑀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况且这是正常的质疑,若萧瑀是那些老杠精,李世民怕是会直接一口唾沫喷上去。
“臣也觉得萧相说的有道理,陛下还是不要参与了,不妨让皇后,或者太子参与?”房玄龄笑着提醒道。
“咳咳……臣觉得可行!”杜如晦轻轻的咳嗽了两声,赞同了房玄龄的建议。
皇后和太子也代表着权威,但却不如皇帝那么隆重,而且这两个身份的容错率也更高一些。
皇帝在民间树立的形象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皇帝是不可能出错的,是不可能有错的。
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特别是这种没有经过验证的事情,皇帝贸然参与,若是成功了还好,可若是失败了呢?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皇帝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名声,所以,这种事情还是以皇后或者太子的名义去做比较靠谱。
“那就以皇后的名义吧!”李世民点了点头,李承乾那个不成器的货,李世民心中对他已经微微的有些失望了。
跟在李元景身边的几个货,不说突飞猛进,但至少每个人都在长进,虽然一个个看起来皮了点。
只有太子李承乾,去时什么样,回来的时候依旧是什么样,除了知道了耕种是怎么回事,但往日依旧是我行我素,嚣张的很。
李世民接着说道:“皇后占四成份额,赵王占据二成,三省六部共占二成,剩下的二成给世家,具体怎么划分他们自己商量,三省六部的钱朕出了,往后的分利计入各部额外财报。”
这块蛋糕分的让所有大臣都不得不点头同意,就连先前提出质疑的萧瑀也无话可说。
皇后就代表了皇帝,占据四成份额是没人敢有闲话的,赵王作为发起者,以及日后的经营者,占据两成也没什么问题。
三省六部共占二成,一定程度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只要能赚钱,一切都好说。
各部每年的经费都是定死的,但各部每年的项目却又一个接着一个,根本多到让人无暇顾及。
甚至今年审批的,很有可能是去年,甚至前年都报上来的项目。
一些现在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事情,到了一两年后却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说来说去,这都是钱闹的。
经费只有那么多,他们只能捡着认为重要的事情先办,其他的只能先凑活,也有可能凑活着凑活着这个项目就不需要进行了。
不用他们出钱,等于额外给了他们一个获取合法收入的机会,三省六部自然不可能否定,甚至还会极力支持。
清水衙门的日子谁想过啊?谁还没个相当地主的时候?
至于世家,那就更容易理解了,虽然现在世家的地位比之前有所降低,但他们依旧掌握着大唐大部分的经济命脉。
只要能把他们拉下水,这个钱庄就很有可能搞成功,不然的话,这帮人是会到处找麻烦的。
这件事情就这么盖棺定论了,但流程还是要走的,接下来就是中书省负责派人去跟世家接洽,然后确定各自的出资比例,寻找李元景询问一些具体的事情,然后开始正式拟奏,之后在交给门下省审核,最终交给尚书省去执行。
一个钱庄本不用这么正式,这一套是军国政令以及圣旨颁布的流程,但其中涉及到了皇后,赵王,三省六部以及世家,所以不得不正式起来。
见心头要事获得了大臣们的认可,李世民总算是松了口气,旋即将李元景写的第二道奏折取了出来。
“赵王想办一家小报,大家商议下!”
小报?
长孙无忌凭借与李世民距离最近的优势,一把抢过了这份奏折。
只不过看着看着,长孙无忌的眉头却紧皱了起来。
“这哪是什么小报啊?分明就是要让整个朝廷替赵王做事!”长孙无忌直接将折子低了下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见长孙无忌说的这么严重,顺位的萧瑀只是简单的看了两眼便合上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关于这件事情,萧瑀却并没有发表意见。
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是一起看的,完后两人相视互看了一眼,各自看懂了对方的眼神。
不过这个时候杜如晦却是再次咳嗽了两声,无奈,房玄龄只好自己站出来发表意见。
“臣觉得可行,各部大臣撰写文章刊登在小报上,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外公布朝廷的政策,让更多百姓能够了解到朝廷的初衷,但会让人评论这些政策,臣觉得有些不妥,这分明就是妄议朝政嘛!
还有就是,赵王是打算编书吗?每月三刊,却需要正五品以上各部门正副官职各写三篇文章,虽然字数要求并不多,还有,选中给钱是什么意思?难道朝中官员就这么缺钱吗?”房玄龄义正言辞的说着。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房玄龄成功的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且还是一副不怀好意的笑容。
说别人不缺钱大家还信,但是你房玄龄嘛……
呵呵……
“朕觉得可行,只要监管得利即可,这样,中书省挑两个官员去赵王那边监督,负责审核所有刊登文章,未经他们审核,所有关于朝廷的文章一律不准通过。”李世民最终拍板确定了这件事情。
原因自然是李世民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好处,舆论的掌控啊这可是,到时候每个衙门都订上一份,效果自然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