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河东之间渡口

作品:《晚唐浮生百度百科

    一个渡口的形成,往往有几个因素:
    其一,当时的地质水文条件。
    很好理解,历朝历代气候、水文甚至河道都不一样,必须依据当时实际情况。
    其二,当时的经济贸易路线。
    这个很正常,渡口大部分还是在和平年代使用的,荒山野岭谁废那劲去设渡口?
    其三,当时的配套公路。
    渡河后上岸,你终究要走驿道,必须要有配套的公路。
    下面就讲讲关内道与河东道之间的黄河渡口及配套公路,其实之前有章节提到过了,我自己忘了哪章了,可能有人记得,懒得找了,重新整理一下。
    公路历朝历代也不太一样,路线不一。前朝存在的路,在本朝可能完全废弃了,无法再通行,除非你征发民夫重新修路。
    这里主要以唐代公路为主。
    唐代渡口基本都是国营的,即天下舟津济梁都有令,从九品。
    渡口设关城及码头,配渡船、水手、工匠,都是体制内人员。
    从北向南数:
    一、榆林关
    胜州东三十多里的黄河西岸,此渡口隋代就有,即榆关总管。
    现代位置为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因唐代黄河河道与现在差别极大,大概了解一下在哪就行。
    这个渡口有配套驿道,向西三百里至中受降城,安北都护府所在地,中受降城再往西
    三百五十里至丰州。渡河东北行一百里至振武军城,东南行三百八十余里至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