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作品:《农门贵子》 胡氏满心欢喜地应了一声,接着便埋怨道:“外头这么冷,你瞎转悠啥,快进屋去,娘给你看样东西。”
张小北赶紧紧随着胡氏进屋,胡氏进屋后从筐子里拿出一卷东西,张小北忙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大张红纸。他猜测这可能是用来写春联用的。
张小北笑问道:“娘不会让我这个写门对子吧?”
胡氏也笑:“当然得你写,你不写谁写?”
张小北多少还是有些不自信:“可是娘,我才练了半年的字,我怕写得不够好看,被人笑话。”
胡氏用骄傲的语气说道:“娘觉得挺好的。你就大胆地写吧。我看谁敢笑话你。”
张小草和张小枝也一起说道:“行啦小北,你就别谦虚了,娘让你写你就写呗。”
张小北想想自己好歹练了半年的字,而且还有先生给他的《对锦集锦》他就凑和写一副呗,反正村里也没几个识字的,说不定那些人还看不出来他写得不好。
张小北让娘帮着把红纸裁成了宽度适中的长条形,打算明天中午先出一副试试。
他先选出两副合适的对联,无非是些吉祥如意,发财平安,四季和顺之类的简单易懂的这类对联。
花费了小半天功夫,张小北终于写出了一副字迹工整,勉强能入眼的春联。张小北对此虽然不甚满意,但想着一则可以省钱,二者可以让娘高兴高兴,如此而已。但他万万没料到,他娘因为太过得意自己的儿子,便把他写春联的事说了出去。这下倒好,那些左邻右舍都涌到张家院子里围观,正值腊月,村里闲人也多,他们三五成群的来到张小北家,一边嗑瓜子一边议论道:
“小北去花莲村读书的第一天刚好我瞅见了,当时我就说,小夫子,等过年时给我写副对联。真没想到,还真被我说中了,你看这写得多好。”
“是呀是呀,这字又大又胖,看着就好。”
张小北:“……”字还能这么形容吗?
有的人逮着胡氏就一顿奉承:“哎呀,张三嫂,你家这是要交鸿运了,瞧瞧你家小北多有出息。”
“是呀,小北这孩子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文文气气的,一点也不爱胡闹。”
……
有的人还让张小北给自己家也写一副。胡氏想着都是乡里乡亲的,便爽快地答应了。
她答应得是爽快了,可苦了张小北。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张小北就忙得不停,不断地有人送来红纸,张小北只得硬着头皮去写。幸亏有李先生送的那本书,要不然光靠他自己去想,哪里想得出这么多副不同的对联。写完一副他还会念出声来,毕竟大多数村民又不识字。那些人一听到什么多子多福,新春新气象,四季平安之类的好词便大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寓意。
那些村民得了对联,喜滋滋地拿回家,喜滋滋地跟人炫耀,有的不好意思叫张小北白忙活,便送来了一些鸡蛋糕点馒头之类的吃食。
张小北家的这等热闹,自然惊动了西院的罗氏和江氏等人。
罗氏听人说自己的小孙子会跟人写对联了,便也去看了会热闹,仔细一瞧写得还真挺像模像样的,回来就跟家里人说了一嘴。不想,江氏在一旁暗暗撇嘴,她一转眼看到自家的儿子便动了心思。
当天她就拖人买了几大张红纸,仔细裁好,就让张小宝也去写。
张小宝刚好也放年假了,他正想趁着这个时候好好地玩耍玩耍呢,不料却被他娘支派这么个任务,心里就不大情愿。江氏便拿话刺他:“你瞧瞧你,叫你写副对联你还不乐意了。你咋不想想,那小北借着这个出了多少风头,村里人都在夸他呢。你比他聪明,读书也比他早,先生也比他好,难道你还不如他?”
张小宝一听这话,果然被刺激到了,立即激发出了斗志,咬着牙说道:“行行,我写还不行吗?”当下,他便研墨,铺开红纸,临到下笔时才想起自己还不知道要写什么样的对联呢。
江氏听到儿子说没什么东西可写,她就想起村民们念的那些吉祥字句就让张小宝照原样去写。张小宝照葫芦画瓢,仿制出一副对联。只是写的字,大的大小的小,有的窄有的宽,怎么看怎么别扭。江氏却觉得好极了,便让人给贴到大门上,供来往的村民瞻仰。
两家的大门本就挨着,大家也就顺道一起看了。
这不比还好,一比立即就比出高下来了。
那些村民虽然不识字,但人家也能看出字的大小胖瘦呀。瞧瞧张小北写的整整齐齐的,再瞧瞧张小宝的那乱七八糟的。私下里都暗自笑话江氏。
“你们说小宝他娘这人也真有意思,人家干啥她就跟着干啥,哪里都有她。”
“那很正常,瞧着小北越来越有出息,三房的日子越来越好,她犯酸呗。”
“那照这样下去,她还接着酸。”
……
江氏正等着村民上门来求小宝写对联呢,谁知左等右等谁也没等来,她自觉颜面扫地,忍不住把儿子骂了一顿。这让张小宝对张小北的怨气又多了一些。
张小北一连写了几天的春联,手都有些酸疼了,胡氏也终于意识到都是因为自己答应得太痛快,所以才带给自家儿子的苦楚。最后几天再有人要帮忙写,她便婉言拒绝了,说儿子年纪太小胳膊写得酸疼,大伙也就图个乐子,反正大过年的谁还不差这点买对联的钱,便笑着说明年要早排队,这事总算告一段落。而张小北看着村民们送的那两篮子鸡蛋,就打起了别的主意。他先经过娘的同意,然后把两篮子鸡蛋给卖了,再掏出自己这几个月存的一些私房钱,挑了个暖和的日子到镇上去给娘、两个姐姐、妹妹各买了一份礼物。礼物都是些不怎么值钱的小玩意,像他娘就是一根木簪子,两个姐姐是一盒冬天擦的面脂,妹妹则是一朵用花布做的头花。就这些,已经足够让她们高兴和感动了。
胡氏笑着把簪子插到头上,说道:“小北这孩子就是乖巧懂事,小小年纪比你那个木头爹都强,你爹外出打零工回来从来都没想到送我点啥东西。”
因为快过年了,张耀祖也从县里回来了,他在旁边接道:“他娘,你咋这么说我?咱家的钱不都是你管着吗?你想买就买呗。”
胡氏撇嘴:“我自个买的跟你送的能一样吗?”
张耀祖实在想不出到底哪里不一样,心里暗暗嘀咕娘们就是事儿多。
张小草和张小枝也是满脸喜悦,觉得疼这个弟弟真是疼值了。
……
他们一家六口是在西院过的大年夜,没办法,虽然分家了,但罗氏和老张头还是觉得一家人应该过个团圆年。
张小北在声声爆竹中迎来了新的一年,他也随之长大了一岁。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他们过完年就要在村南起新房,张小北和王世虎要学新书。
张小北终于抄完了那本《对联集锦》,当他把手抄本送给王世虎,王世虎是又惊又喜。
王世虎也有礼物送给张小北,两人久别重逢自是有说不完的话,正聊得开心时却听见屋外一声轻咳,是李先生的声音:“小北,世虎,你们俩来我书房,我有事跟你们说。”
第42章 提童试
两人一听到李先生叫他们, 也不知是什么事, 互相对视一眼,便一起去了书房。
李先生端坐在椅子上,他的气色比年前好了一些,整个人也略略丰腴一些。张小北发现过完年后,大部分人都胖了一些,当然, 谁也没有王世虎胖得那么明显。张小北目测他胖了至少五斤。
李先生指了指面前的凳子示意两人坐下,尔后才慢慢说道:“你们两个也开蒙半年多了,这半年来, 我也从不会教书, 变成略有心得。过年期间,我拜访了一些故友, 请教了他们一些问题,再结合你们的水准仔细考虑了好久,觉得你们两个资质都不错,又勤奋好学, 因此我想从今年开始, 按部就班地教你们学四书和五经还有一些子学和史学, 三年以后, 我想让你俩下场去应考童子试。”
张小北和王世虎再次对视一眼, 王世虎率先发问:“先生,三年后我真的能去参加童子试吗?可我觉得我学得不怎么样呀。”
李先生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你们学得是不怎么样, 所以才叫你们来,从今往后,我要对你们两个都严格些,特别是你,世虎。”
王世虎看着张小北,一脸地苦笑,还要更严格呀?这以后日子可怎么过呀?
张小北在心里飞快地盘算着,自己今年已经八岁了,古代算虚岁,他算九岁,三年后是十二岁,童子试没听说有年龄限制,他可以下场试试了,就算是考不中也没关系,就当见见世面,增长点经验。只不过,他的基础并不牢固,若想在童试中更有把握,他就得抓紧时间用功了。
李先生的目光又落到张小北身上,他继续缓缓说道:“你们两个虽然资质不错,但毕竟开蒙开得晚,跟那些四五岁就开蒙、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不过也没关系,你们可以靠持之以恒的勤奋和努力来弥补。从今天开始,我把其他的事暂放一边,全力教你们读书,等我把肚子里这点学问教完,你们就得别请老师了。”
王世虎忙说道:“先生你最好了,我们才不要别人教我们。”
李先生笑而不语,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张小北想想说道:“先生,我明白了,我以后会更加用功的。”
李先生含笑点点头,然后给他们一人一张书单,张小北看了一下,发现这上面列了十几本书,先是《孝经》、《大学》、《中庸》,其次是《论语》、《孟子》,接着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另外还有关于这些书的注解。再加上子学的一些诸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这些书都是要背诵和理解的,张小北的头不禁有些大。不过还好,他现在年纪小,记忆力十分强大,再加上有成人的理解力,只要把时间安排妥当,认真勤奋一些应该没问题的。
李先生又说道:“这些书你们可以一次买齐,也可以慢慢添置,我教你们时就书单上面的顺序来。”
两人一起应答了。
两人出屋后,王世虎跟张小北说道:“哎,小北,你有没有发现,先生好像跟以前有点不大一样了?”
张小北也觉察出来了,好像是比以前更郑重更认真了,当然先生以前也教得认真,从来不敷衍。张小北也不知李先生为何突然转变了态度,但不管怎样,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不但李先生的态度跟以前有些不大一样,就连李夫人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她比从前更加关心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先是把他们上课的屋子稍稍修葺了一翻,窗纸换上新的,火盆烧得旺旺的,还在隔壁腾出一间小屋,里面放了两张小床,床上铺好了干净的五成新的被褥,还放了一张桌子两把凳子,她告诉他们说,中午可以在这儿休息小睡。若是下雨下雪了不方便回家就在这里过夜。中间休息的时候还会给他们端来一些点心。
两人何以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原来还是李夫人先提起来的。当初,李修文要收两个孩子为徒,李夫人心里是有些不大乐意的,毕竟她的身子一向不好,又喜欢清净,觉得孩子太闹腾。后来李修文因为欣赏张小北,执意要收,她才不得不吐口,但也留有余地,只说先给两个孩子开蒙,也没让收束脩,她就是想着一旦中间发生什么事也好有回旋和反悔的余地。
没想到的是,两个孩子入学后,她是越来越喜欢。张小北聪明乖巧懂事,王世虎顽皮有趣又不失善良,两人见她家柴不够烧就每天帮她拾柴禾,晌午歇息时,逮着什么力所能及的杂活也会悄悄地帮着干了,比如给菜地浇水、拔草、浇花之类的。干了活还从不声张。有时候她都以为是自己儿子干的。李夫人本来就是个心软之人,她嘴上虽然没有多说,但都一一记在心里。
再加上过年时,两家父母来送年礼的事,他们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态度十分地好。对他们母子充满恭敬和感恩。
李夫人送走两家父母后,就跟李修文长谈了一次。叫他以后要更加用心地教两个孩子。还有就是,李夫人觉得这两家人都不甚富裕,尤其是张小北家,为了供孩子读书虽称不上砸锅卖铁也差不多了。所以,李修文以前的那套什么读书也不一定有用的说法并不适用他们家,那种说法原也没错,但那是对于生计无忧的人家说的。像张小北这样的,读了书就一定要有用。因为两家送来年礼的缘故,母子两人的生活水准也改善不少,李夫人就让李修文出去拜访以前的故友和恩师,或是没有竞争关系的同僚学学经验,她有空也去帮忙打听一些相关的事情。然后又命儿子趁着过年的空闲制定一个教书计划,于是才有了书房里李修文跟两个学生郑重交谈的那一幕。
下午散学回家,张小北和王世虎分别跟李先生母子道别后,便各种飞奔回家。
经过这半年的锻炼,张小北的身体素质好了不少,脚力也变快了。
以前从花莲村到张家村要走将近半个时辰,现在,只许不到三刻钟。
如今是初春,大地上仍是苍黄一片,草的嫩芽还没长出来呢。他也不用打猪草,所以速度就更快了。
张小北回到家里时,天还没黑,春日的斜阳照在身上,多少还留有一些暖意。
他娘已经回来了,正在逗小堂妹张小多玩。张小多已经半岁了,长得白白嫩嫩、水灵灵的的,瓜子脸,大眼睛,小小的嘴巴,就是比同龄的孩子瘦小些,毕竟她是先天不足,杜氏又照料得不精心。还好她不怎么生病,性子也乖巧,平常很少哭闹。
胡氏和两个闺女都喜欢抱她逗她。胡氏可怜这个孩子没人疼,再加上家里的日子过得比以前好了,她也乐得大方些。杜氏因为心情不好奶水受了影响,奶水不够吃,张小多已经开始吃些稀饭和糊糊当辅食。她每次来,胡氏会时不时地给她蒸个鸡蛋羹,要是家里煮了米粥也会给她留些米汤。张小多这么小就是个小人精,她知道每次来都有好吃的,便越发地跟这个三婶亲近,一见了她就抱着脖子不撒手。这一次也是这样,张小叶觉着已经在三婶家呆了那么久该回家了,可是她伸手去接妹妹,张小多死活不跟她走。张小叶笑着骂道:“你这个小东西,这么喜欢三婶干脆给三婶当闺女算了。”
胡氏也笑道:“这侄女跟闺女也没多大区别。”
张小叶想着胡氏对自家妹妹的好,再想想家里那个对妹妹不管不问的亲娘,不由得心生感慨地道:“小多不会投胎,要是生在三婶家该多好呀。”
胡氏赶紧说道:“小叶,你也别怪你娘,其实你娘也不容易。毕竟这么大的打击谁受得了?唉……”失了一个儿子不说,从此再也不能生了。二房一家算是绝后了。没有儿子对哪户人家来说都是天大的事,谁人能不在乎?
张小叶拭拭眼角,说道:“三婶我也知道我娘心里难过,可是这都半年了,再难过日子也要过下去呀。你瞧瞧她,还是不管小多。”
胡氏安慰她道:“你一个半大孩子还要带小孩,真是难为你了。不过还好小多这孩子乖巧,不爱哭不爱闹的。等她慢慢长大些就好了。以后你娘要真是不能再生养,你们家就你们两个孩子,你待她好,你们姐妹俩会更亲。”
张小叶点头:“我心里明白婶子。”
张小多最后趴在胡氏怀里睡着了,这才被张小叶接过去抱回家去了。
张小多一走,张小北就假装吃醋道:“娘,我怎么觉着你对小多比对我好。”
胡氏嗔怪道:“你都多大了,还跟一个半岁的孩子争宠?”
张小花也上来凑热闹:“我也觉得娘喜欢小多胜过我。”
胡氏指兄妹二人笑骂道:“瞧你们一个二个的,羞不羞。”
大家一起笑了。
当晚的晚饭是杂面馒头和醋溜白菜,张小北也不知道她娘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反正酸溜溜地挺好吃。
吃饭时,张小北把今天李先生对他们两人讲的话说了。
张耀祖放下筷子问道:“李先生真的说你三年后就能去考试了?”
张小北点头:“他是这么说的,他还说我们俩资质不错,但根基不扎实,所以从今往后要更加用功。”
张耀祖一脸地兴奋:“三年后你才不到十三,要真是能考中秀才,那可是十里八村头一个。这才是真真正正地光宗耀祖。”
张小北赶紧说道:“爹,先生只是说我让我三年后去考个试试,谁知道能不能考上?别说是秀才,能考上童生我就知足了。”
胡氏白了张耀祖一眼道:“你以为秀才是那么好考的呀?”
张耀祖回了胡氏一句:“我替咱儿子高兴还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