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尘烟
    两千多年以前,西方的亚历山大开疆拓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八百多年以前,东方的成吉思汗长鞭一挥,圈定了全世界最庞大的蒙古帝国。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大帝国崛起后仅仅百十来年,便因内部分裂而陷入分崩离析,最终走向轰然坍塌。当历史尘烟散去,它们留给后世的是一个个崭新的国家。
    外族征服时期
    可能姗姗来迟,但战争不会忽略任何一片土地。尤其是在勇士群集的蒙古高原,一旦刀剑横行、铁骑流荡,征伐与掠夺便会此起彼伏,难以停歇。在人类尚未主导土地命运的遥远过去,蒙古经历过一段相当宁静的时期,但自公元前3世纪以后,这片土地陡然间变得喧嚣沸腾,战火四起。
    ◎征战自匈奴而始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蒙古地区开始出现少量的人类痕迹。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它和周边一直保持着单调疏离的状态。到了公元前3世纪左右,位于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出现三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即月氏、匈奴和东胡。
    蒙兀室韦
    蒙兀室韦,源自东胡,是现代蒙古族的祖先。公元4世纪中叶,生活在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一支鲜卑人,自号“室韦”,开启了现代蒙古人的历史。中国北魏时,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突厥汗廷统治蒙古高原后,成为突厥臣属。6~7世纪时,室韦分裂成9部分;7~8世纪以后被称为鞑靼,逐渐在斗争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文字记载蒙古的称谓始见于中国的《旧唐书》,被称为“蒙兀室韦”。
    第一次在蒙古之外形成冲击力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公元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起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首个国家,并与中国的汉朝长期对立。然而,这个帝国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在激烈的内部纷争和外来的军事打击中逐步走向衰落。公元48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派,北匈奴在鲜卑人的征伐下于155年崩溃,南匈奴在216年陷于分崩离析。
    鲜卑衰落的时候柔然兴起,并在5~6世纪一度称雄蒙古高原。552年,突厥又击败柔然成为另一个新兴王国,可它在短短几十年后便分裂成东西两大汗国。此时,中国相继进入隋唐两大王朝,在隋唐强军的连番打击下,突厥虽然偶有胜绩,但最终于7世纪末期一蹶不振,最后被唐军与回纥联盟在8世纪中期彻底消灭。
    ◎囿于战火硝烟
    和平并未持续多久,短暂的朋友又将成为敌手。刚开始,唐和回纥的关系比较稳定。等到唐朝由于“安史之乱”而大伤元气时,回纥屡屡要挟,但它最终被另一支外族吉尔吉斯于840年攻灭。当时的回纥人分成了三支,一支南迁契丹,一支西迁塔里木,另一支人数极少,留在了原地。
    这时候,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横空出世,于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其后一个世纪里,契丹国的强悍骑兵四处征伐,称霸大漠南北。在鼎盛之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北至今天的日本海,北至今天的蒙古国中部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和北宋接壤,覆盖了现今蒙古国的大部分地区。
    女真人缔造的金国雄起之时,辽国被灭,残余部族一路西迁。13世纪以前,刚刚兴起的蒙古人尚未形成强悍而统一的军事力量,大小部族割据一方,一些小规模战事仍然不休不止。
    长期的战火硝烟令这片土地饱受煎熬,但在新一轮和平到来之前,辽阔的草原与沙漠还将经受另一场更剧烈的战争阵痛。
    在蒙古境内发现的契丹大字碑,现存于乌兰巴托蒙古国立博物馆。
    由于美丽的牧场,古时的蒙古成为很多游牧民族统治的中心地带。
    大蒙古国时期
    10~12世纪,蒙古高原相继在契丹(辽)、女真(金)的统治之下,一些游牧部落名目复杂,不相统属,长期处于频繁的部落纷争状态,它们大致可以分为纯正血统的蒙古一尼鲁温系和非纯正血统的蒙古一迭列斤系。在蒙古一尼鲁温系中有两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其中之一名为乞颜氏。
    ◎铁木真创建大蒙古国
    成吉思汗像
    乞颜氏是蒙古始祖的嫡系,在神话传说里,一说该部族源于蓝色大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一说该部族源于“天光受孕”。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乞颜氏渐渐确立了王权地位,并延伸出乞颜·孛尔只斤氏等家族。1162年,孛尔只斤氏族长也速该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婴,取名铁木真。20多年过去,铁木真经过早年丧父和家族权利丧失的种种磨难,逐步恢复了自己家族的地位和实力。1189年,这位强悍的年轻领袖成为蒙古乞颜氏族部落联盟的可汗。
    此后,随着铁木真的威望日益提高,势力不断扩大,许多蒙古部落聚至麾下,并在他的率领下展开了连年不休的部落征服之战。铁木真有勇有谋,借助金朝和克烈部的力量征服了塔塔儿、蔑尔乞、弘吉剌、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豁罗剌恩等部落。待到羽翼渐丰,又将昔日的联盟——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克烈部视为劲敌。克烈部首领王罕本来就对这支草原新兴力量疑虑重重,后来在一批败逃贵族的挑唆之下,率先发动了战争。此举恰好为铁木真征服克烈部提供了借口,也为他向西方扩张创造了契机。在击溃克烈部以后,铁真木继续西进,又征服了乃蛮部。至此,他不仅实现了统一蒙古各部的目标,而且基本完成了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大业。
    15世纪时的手绘图,描绘了成吉思汗攻下金中都(现北京)入城时的情景。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聚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的“根本之地”,举行一场盛大的“忽里勒台”(大聚会)。这次聚会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也客·蒙古·兀鲁思”,意即大蒙古国,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后,在该帝国的统治之下,无论哪个部落都有了一个统一的新身份“蒙古人”。“蒙古人”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共同体在继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等民族之后,登上了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
    1222年铸造的蒙古大汗硬币
    此手绘图描绘了1211年蒙古与金国之间的战争。
    ◎历代帝王开疆拓土
    大蒙古国建立之后,骁勇好战的成吉思汗继续率军征伐四地。从1205年开始,蒙古七次发兵西夏,这场战争持续了22年,最终以吞并西夏而告终。从1207年开始,成吉思汗追剿北方余部,占领了谦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畏兀儿(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等地。1211年,蒙古发起了征服金的战争,直至后来与宋朝联合灭金。1212年,蒙古开始东进辽东,22年后平定辽东地区。1218年,蒙古又征灭西辽。
    天光传说
    天光传说和一位神圣的女人阿阑果阿有关。这位母亲在婚姻中生了两个儿子,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怀疑弟弟们的父亲另有其人,阿阑果阿听说后让五个儿子坐在火炉旁边,告诉他们三个弟弟的父亲是“天光”。接着,她递给儿子们每人五支箭,要求一起折断,结果谁也没有做到。母亲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只要兄弟们保持团结,父亲是谁并不重要。
    1218年,蒙古一支商队到达中亚花剌子模的讹答剌城,这支商队被诬指为奸细,蒙古商人被下令处死。消息传回国内,成吉思汗大为震怒,派出使臣前往质问,结果使臣又遭处死。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发动西征,攻灭了花剌子模并横扫中亚地区,在其后几年里先后抄掠波斯、钦察、斡罗思、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区。直到1223年,成吉思汗才回军西夏结束了第一次西征。1227年西夏陷落之时,这位伟大的帝国领袖不幸病逝,终结了数十年的征战生涯。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帝国政权在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拖雷及后裔之间频频更换,先有窝阔台及妻子脱列哥那、儿子贵由,后又有拖雷的儿子蒙哥、忽必烈。除了无能的贵由以外,其他几代帝王均秉承祖先的遗志,率领大军四处征伐,尤其是蒙哥、忽必烈在位时期,蒙古又取得了第二次西征的胜利。
    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的连年征战中,大蒙古国的版图扩张到了遥远的西亚和北亚,最远甚至一度达到了东欧和埃及。纵观人类的古代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征服过如此辽阔的疆土,即便后来由于王权纷争,帝国的统治陷入分裂,也丝毫无损于成吉思汗的赫赫威名。
    草原英雄铁木真的出生地鄂嫩河
    这座高达40米、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骑马塑像位于乌兰巴托郊外50千米的长金博尔多格(tsonjin boldog)。整个塑像由250吨钢铁铸造,建筑群的大门两旁立有成吉思汗帐下的9位大将塑像。雄伟的雕像由36根圆柱支撑,代表蒙古人的36个部落汗王。
    元帝国建立
    成吉思汗和正妻生有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拖雷和正妻又生有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当蒙哥在征战中受伤身亡,大蒙古国的帝位在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引发了新一轮纷争。
    ◎忽必烈建立元朝
    13世纪末,《蒙古袭来绘词》中描绘蒙古派兵进攻日本时的手绘图。
    1260年,两个兄弟公开宣称自己是大汗的合法继承者。忽必烈控制了中国北方广阔的土地,阿里不哥完全控制了蒙古,一场兄弟间的内战悍然爆发。四年之后,阿里不哥臣服,忽必烈成为帝国大汗。1271年,他改国号为“大元”,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
    元朝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统一,首府由北方草原的哈拉和林移向中原内地的大都(今北京),漠北的“根本之地”成为元朝的岭北行省。
    忽必烈开始积极推行“汉法”,汉法与蒙古汗国的传统体制虽然形成不小的冲突,最终仍然融为一体。在他统治期间,元朝向周边各地积极用兵。
    与此同时,忽必烈又不断派出使节和暹罗(今泰国)、印度等国建立交聘关系,使节的足迹远及非洲、中东和欧洲。在元朝的影响下,欧洲教皇的一些使节和传教士,以及马可·波罗、鄂多力克等旅行者也来到遥远的东方。然而,这种强盛的局面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了1333年,自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继位后,历史再次进入朝代更迭的变乱时期。
    忽必烈像
    ◎四大汗国走向分裂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便在征伐的过程中开始分封汗国。到了忽必烈时期,忽必烈推行的政策与蒙古的汗权体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此种情况下,除了宗主国元帝国之外,渐渐分离出独立性很强的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主要包括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区。术赤因被怀疑血统“不纯”未能继承帝位,与几个兄弟间的感情也时有不和,钦察汗国自他而始便有了疏离本土的倾向。在14世纪初期,钦察汗国与元朝一度交好,但在元朝灭亡之后走上了完全独立的道路。到了14世纪中叶,汗国内部出现分裂,再加上突厥人、俄罗斯人的相继崛起,遂在衰落和瓦解中沦为俄罗斯帝国的臣属。
    伊利汗国也叫伊儿汗国,为旭烈兀西征之后建立的封地,是一个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它和元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但在元朝末期,由于内部权利斗争不断,再加上当时的钦察汗国率军入侵,伊利汗国遂告瓦解。1358年,伊利汗国一支遗存的蒙古贵族意图复兴,建起了短暂的札剌亦儿王朝,不久即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蒙古最后一任可汗丹巴图尔台吉在位时的城堡遗址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征服中亚以后封给二子察合台的领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它的东部即是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封给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在察合台去世以后,察合台汗国一度成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焦点,后来又与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元帝国和伊利汗国。14世纪初期,由于元朝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两大汗国一度归附。但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之后这两个汗国又起争端,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土地被察合台汗国兼并。到了1308年,在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双重打击下,窝阔台汗国终告灭亡,大部分人马返回了岭北行省。
    此后,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既有正常交往又有矛盾对抗,频频展开拉锯战。1346~1348年间,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到了1370年,日渐兴起的帖木儿帝国攻灭了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勉强维持到了16世纪。
    四大汗国的分裂让元帝国的辽阔疆土不复存在,另外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频频爆发。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建立了明朝,曾经辉煌无比的元帝国至此灭亡。
    分裂时期
    明军占领了大都后,蒙古皇室拒绝投降,元顺帝带着护卫和玉玺一路北逃。刚刚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很快生出了一种挫败感,因为败逃的蒙古人依然自号“大元”,并且宣称自己才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历史上把他们在蒙古草原形成的政权称作“北元”。
    ◎从打击到平衡
    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政权,明朝多次出兵北伐,与北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1370年,元顺帝亡故,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元昭宗)继承汗位,率部回到了哈拉和林,北元的统治中心重返“根本之地”。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后,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汗位,但他在登位十年之后便被袭杀。北元的皇位传袭自此而断。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了鞑靼,终结了北元。
    在元帝国灭亡之后,昔日的辽阔疆土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分为三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称作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作漠西蒙古,即卫拉特部,又称瓦剌。
    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虽然经过多年征战,把蒙古势力赶到了大漠边上,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当鞑靼和瓦剌渐成气候,又形成了威胁中原地区的两大主力。15世纪中叶,瓦剌部落大举进犯,俘虏明英宗,造成了“土木之变”。鞑靼人很快又举兵来袭兵临北京,造成了“庚戌之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连遭重创的明朝和蒙古各部落时战时和,进入了胶着期。
    1571年以后,两方关系变得非常微妙。明朝一方面通过分封“顺义王”来拉拢漠南的部分势力,另一方面又通过互市贸易来抵御漠南的另一部分势力。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西北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安宁。
    ◎从统一到分割
    明朝后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起兵反明,漠南一带归附了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登基后,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在清军入关前后,塞外的蒙古诸部有的与清朝联盟或联姻,如科尔沁部;有的则被清朝征服,如喀尔喀部、和硕特部、卫拉特部、察哈尔部、准噶尔部。最终,除了布里亚特、土尔扈特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当时东亚地区绝大部分区域的蒙古各部均隶属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在清朝统治期间,官方文书中还首次出现了内扎萨克蒙古和外扎萨克蒙古的概念,也就是内蒙古和外蒙古,前者指大漠以南,后者指大漠以北。那时候,外蒙古即喀尔喀蒙古,又称漠北蒙古(今蒙古国),是清朝辖下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20世纪初谢缵泰描绘的时局图,反映了当时列强对于中国清朝版图的觊觎之心。
    但在外蒙古的北方,沙俄一直虎视眈眈。从16世纪末期,沙俄便越过乌拉尔山一路东侵,到了17世纪中叶已基本占据了西伯利亚,而后又占领贝加尔湖以东的部分区域。清廷屡次出兵,收复了不少失地。17世纪末期,两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初期,两国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通过这三项条约,沙俄将原为中国清朝领土的贝加尔湖地区、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划入了本国版图。等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入侵,清廷式微,外蒙古的喇嘛集团开始筹划一场“独立”活动。
    共和国成立
    1911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国内各地起义不断,无数革命群众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1912年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读了退位诏书,此举意味着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终告结束。
    ◎从“独立”到“自治”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中国时局早已陷入一片风雨飘摇之中,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喇嘛集团趁此机会,与俄国悄悄建立了联系。在取得俄国的支持后,该集团于1911年年底宣布外蒙古“独立”,并组建了一个临时权利机构,号称“临时总理蒙古国务衙门”,哲布尊丹巴本人则登基称帝,自封为“大蒙古国日光皇帝”,又称“博格多汗”。
    在定居点,许多家庭仍然愿意住在传统的帐篷里。
    从1911年年底至1913年年底,这个临时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外蒙古地区的实际控制。在此期间,中国的民国政府多次派出官员赶赴库伦(乌兰巴托)交涉,均遭到哲布尊丹巴政权的拒绝。俄国反以“调停”的名义向民国政府提出维持外蒙古“现状”、承认外蒙古“自治”的要求,并单独与哲布尊丹巴政权签署了所谓的《俄蒙协议》,迫使民国政府承认既成的事实。
    现代蒙古军队士兵
    在1913~1915年间,俄国、中国及哲布尊丹巴政权展开了艰难的三方谈判。最终,三方达成一致,签署了《中俄蒙协议》。该协议确认: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保证不在外蒙古驻军、派官与移民。至此,宣布“独立”的哲布尊丹巴政权改称“自治”。
    到了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沙俄政权覆灭。哲布尊丹巴政权失去了靠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外蒙古“自治政府”的王公大臣于1919年联名上书民国政府总统,呈请撤销“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和协定。1919年年底至1920年年初,民国政府先后发布几条政令,正式取消了外蒙古的“自治”。
    ◎决定国家命运的公民投票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外蒙古地区也开始了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当时,外蒙古地区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批俄国的资本家、地主、白匪军官逃到库伦一带,此地变成白匪活动异常猖獗之地。
    与此同时,由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领导的两支革命小组也迅速合并,组建起了蒙古人民党。1921年,白匪头目温甘伦发起一场突然袭击,与驻守在库伦的中国守军展开一场激战。战争结束后,温甘伦占领了库伦,扶持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当年7月10日,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7月11日后来被定为蒙古国庆日。
    在这种环境下,蒙古人民党迅速正式成立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及时把住了权利的缰绳。随后,苏赫巴托尔率领军队与苏俄红军共同剿灭了盘踞在外蒙古地区的温甘伦白匪帮。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领袖在休养期间突然离奇死亡,去世时年仅30岁。在他去世以后,乔巴山成为蒙古国的首脑人物。到了1924年,哲布尊丹巴病死,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库伦被更名为乌兰巴托。
    当时,中国的民国政府并不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俄、美、英三国首脑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当年12月,库伦又举行了一场有关外蒙古独立的公民投票。正是这场投票决定了蒙古的国家命运,投票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蒙古人都赞成独立。1946年1月,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992年2月,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名为蒙古国。
    阿玛尔巴亚斯噶兰特寺,又称庆宁寺,为蒙古的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行宫,位于色楞格河附近布伦汗山脚下的伊楞山谷中,现为蒙古三大佛教中心之一。
    疯男爵
    温甘伦在蒙古历史上被称为“疯男爵”,这位白俄叛变军官深信自己是成吉思汗的转世,身负重建大蒙古国的使命。他的前额有一条伤疤,情绪激动时那伤痕像条红色的蚯蚓一起一伏,他的眼睛一只比另一只略高,说话声音高亢嘶哑,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洞穴里的动物”。攻下库伦后没有几个月,苏赫巴托尔率军逼近,温甘伦被迫弃城而逃。后来,一群牧民在草原上发现了受伤的他,正在遭受着蚂蚁的咬噬折磨。最终,温甘伦被押上军事法庭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