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若欲斩桥瑁
作品:《黄巾张狂》 就在袁绍沉思的时候,脚步声响起,一个黑矮瘦小的文士,来到袁绍面前,略一拱了拱手,便毫不客气的坐在了草席上。
“本初,有何事相招?”
袁绍递过大舅子刘岱的书信,面色如常:
“兖州不稳。”
许攸一目十行的看完书信,脸上浮现出一缕愤怒。
“这个张孟卓!何至于此!”
听到许攸的大声抱怨,袁绍只能长叹了一口气。
张邈的那个陈留太守,还是袁绍当年为了党人一脉的发展,在故大将军何进面前大力推荐,这才帮他选到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张邈意识到袁氏一系在官场上的巨大潜势力以后,便慢慢的自发向袁氏故吏的圈子靠拢。而由于叔父袁隗的有意压制,比起在袁氏故吏中的影响力大小,袁绍的的确确还比不过袁术。
“抱怨的话,就不必多说。如今之计,是如何应对?”
袁绍、袁术两兄弟之间的竞争,早在十多年以前就有了。自从袁绍得以解除党锢的压力,成功再次出仕以来,袁术就对袁绍的一举一动极为在意,处处想要与袁绍别别苗头。
袁绍、许攸二人,都是智虑深远之辈,当然可以一眼看出,桥瑁的背后,必然是袁术在暗中撑腰。
当今天下,有资格推荐一州刺史地位的人,屈指而数,也只有三个:董卓、袁绍和袁术。
董卓的任命,凭的是正宗的天子诏书;袁绍的推荐,凭的是天下党人的认可;袁术的推荐,则凭的是袁氏故吏的响应。其他人若是也这样做,只能成为诸郡大吏的笑柄,不会有人承认。就比如张狂那个刺史头衔。若没有董卓的任命,就不可能到得了手。
没有袁术在背后撑腰,桥瑁就算成功的将刘岱赶出兖州,袁绍也能再次任命一名兖州刺史,让桥瑁的谋划统统成空。
“桥元伟【桥瑁】既然如此不识大体,本初。在此等关键时刻,可不能够手下留情啊!”
许攸想了想,对着袁绍抬手,做了一个向下切的动作。
“这……未免太狠了些?”
袁绍看到许攸流露出来的杀机,脸上显露出犹豫的表情。
许攸与袁绍交往了那么多年,哪里还不知道袁绍的想法?
作为一个敢于策划暗杀大将军何进,从而引发毁灭整个宦官一系血腥清洗的枭雄,袁绍岂是心慈手软之辈?
桥瑁与袁绍之间,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又并无太深的交情。袁绍所顾忌的,只是自己几十年里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名望罢了。为了除掉桥瑁,而赌上自己的名望,袁绍可不觉得这是件划算的事情。
“此事何须烦恼?本初若是不忍下手,可让刘公山【刘岱】自行动手便是。若是担心刘公山力不能及,本初何不修书一封给孟德,请他出手相助?”
许攸既然知道袁绍的估计,当然要为袁绍出一个安全的好主意。
孟德便是曹。许攸贪财。曹却是家资富饶,又不太在意身外之物。两人当年在雒阳之时。许攸可是贪了曹不少的酒席和便宜。
当然,许攸虽然贪财,却绝不是不知回报的人。自从曹败于徐荣之手,实力大损,不得不公开投靠袁绍以后,许攸可是帮曹在袁绍面前讨走了不少好处。就连曹头上那个“行奋武将军”。都是许攸劝说袁绍任命的。
曹也是袁绍欣赏的手下。虽然袁绍觉得曹的心机过于深沉,又擅长作伪,但他也承认,曹的能力非俗,实乃自己帐下第一等好用的人才。相比之下。就连淳于琼和王匡,也远不及曹能干。
“有孟德出手,此事当无大碍。子远果然心思敏捷,只言片语之间,便消除了吾心中一桩烦忧。不过,到底还要烦劳子远亲自跑一趟。”
“此乃攸当有之意。本初快快写信,我这就准备出发。”
许攸的策划,极为巧妙。
如果从河内调动人手,前往兖州相助刘岱,一来,这等长途出动,难免被在兖州根基深厚的桥瑁给发现;二来,河内的战局一直呈现出胶着状态,近来并州张狂又在上党增兵,让袁绍的应付越发的吃力。所以,袁绍在河内的嫡系部队,是轻易动不得的。
但是,曹若进入兖州,便没有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曹在荥阳惨败于徐荣之后,兵力大损。袁绍因此资助了曹一笔军饷,让他带着诸曹和诸夏侯一伙兄弟,去扬州丹阳募兵。前些日子里,曹写信回报,已经招募了精兵千人,正在赶回河内的路上。
从扬州到河内,自然要经过兖州。由于理由充分,对这支兵的到来,无论是袁术还是桥瑁,多半不会提防。如果曹在经过酸枣附近时,突然发动对桥瑁的攻击,想必桥瑁是肯定反应不过来的。而以曹的干才,想要将这件事情做到不留痕迹,想来也不是太困难。
“对了,听说孟德与桥元伟【桥瑁】的族叔——故桥太尉【桥玄】有旧,孟德不会因此而罢手吧?”
袁绍博闻强记,对于当今士林里的各种相互关系,见闻杂记,可谓是了如指掌。他的叔父袁隗曾经感慨着说,如果袁绍在家传的《孟氏易》经学上拥有此等造诣,早就成为天下知名的大儒了。
得到袁绍的提醒,许攸皱了皱眉头,想了一想,这才有些犹豫的回答道:
“叔父归叔父,侄儿归侄儿,孟德当不会因此动摇。荀文若【荀彧】、荀公达【荀攸】二人亦是叔侄,却不见他们各自行事?”
荀彧和荀攸二人,都是天下的名士。董卓入京以后,荀彧看不惯董卓的为人,弃官回乡,被冀州牧韩馥得知。将他接往冀州。而荀攸在董卓手下,依然当他的黄门侍郎,每天做事严谨,并不与族叔荀彧保持一样的态度。
见许攸肯定的回答,袁绍也不再担心,而是选择相信许攸。
“此事便全权托付给子远了。”
说罢。袁绍行了一礼,以示相托之意,而许攸则坦然接受。
第二天,许攸就带上几名袁绍拨付的精锐亲卫,踏上了南下寻找曹的路程。
曹南下招兵的事情,办得并不顺利。
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都是袁氏故吏,得到袁绍的书信,倒是很给曹面子。轻轻松松的,曹就招募到一千多精壮的丹阳兵。
变故发生在曹带兵北上的路上。
曹在招兵时。为了多招募一些精锐战士,耍了一个小心眼,故意没有透露己方势力的地盘所在,而只是含含糊糊的说招兵是为了保卫州郡。
但是,等到招兵结束,曹带兵踏上北返的道路以后,自然无法再隐瞒此行的目的地。丹阳人尚武,却并不代表他们不怕死。当他们得知曹将带着他们北上河内。参与和董卓的西凉军的殊死搏杀以后,军心立刻浮动起来。
曹虽然颇通军事。毕竟经验不足。他原来带领的部队,不是北军和西园军的精锐,就是自家乡里的豪杰。对于那些非本乡本土,也非朝廷精兵的新兵,他这还是第一次统帅。
得知军心由于离乡而发生动摇,曹毫不客气的处罚了几名表现最明显的士卒。将他们处以鞭刑,用以威慑众心。
然而,丹阳兵的悍勇,那可不是盖的。曹的处罚,不但没有震住丹阳兵士卒。反而激化了士卒对曹的仇恨。在离开家乡,去远方参加一场莫名其妙的血战的压力下,曹军刚刚走到龙亢县,便在夜间,突然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兵变!
兵变的士卒,不但想要返回家乡,而且在那些被曹处罚的士卒鼓动下,更是想要找曹报仇。若非曹身手高明,旁边又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一众“千人破”猛将保护,几乎就要命丧当场了!
万幸的是,兵变士卒由于还没有接受足够的军事训练,相互间也不是很熟悉,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几名“千人破”,甚至有夏侯惇这个准“万人敌”的帮助下,乱军的围攻被成功击败。曹最终还是依靠自身的武力,亲手格杀数十人,赢得了这场兵变的胜利。
当然,事后统计,一千多人的新兵,一夜之后,便变成了五百人。曹感觉这点兵无法在袁绍面前交差,只好又拿着袁绍给的介绍信,一路拜访沿途的县令和郡守,这里招募一点儿,那里招募一点儿,勉强将兵力补齐到一千人。
由此被拖慢了行军速度的曹军,一进入兖州地界,就迎来了许攸一行人。
曹正担心这趟招兵成果太差,不好意思去见袁绍呢。他在明白了袁绍所要求干的事情后,只花了一瞬间去想,便毫不推脱,一口就答应下来。由于曹答应的太爽快,让熟知他性情的许攸吃了一惊,很是疑神疑鬼了一番,以为曹暗地里要搞些什么鬼。
不过,在了解到曹军所经历的那场士卒叛乱以后,许攸立刻放下心来。他承诺,只要曹能够按照要求,顺利的消灭桥瑁,招兵不顺之事,根本不用担心袁绍的怪罪。相反,以曹的能力,袁绍必然会重用于他。
在与曹约定好出兵之事以后,许攸也不停留在曹的军营里,而是马不停蹄地返回兖州治所昌邑,与刘岱商议,如何配合曹的行动,以便在桥瑁死后,第一时间控制局势,获取最大的利益。
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将世人的目光转移到刘岱身上,从而让曹可以安然脱身。这既是袁绍的期望,也是许攸对曹的一点儿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