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作品:《水经注》 ○谷水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
中多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
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
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所出处也。谷水又东迳秦、赵二城南,世
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
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
阳南欲赴宜阳者也。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
隅,收之桑榆矣。谷水又东,迳土崤北,所谓二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
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谷水又东,迳新安县
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
宜矣!谷水又东,迳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
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迳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
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
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谷。谷水又东,迳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馀,
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缺门而东,广
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谷水又迳白
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
有山夹立,相去百馀步,道从中出,此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
东一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治,以经国用,
遗迹尚存。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
宋水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迳魏将作大匠母邱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
《管辂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
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
谷水又东,迳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迳母
邱兴墓东,又南迳函谷关西。关高崄峡,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
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西
入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也。去关十二年,果如志焉。
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
谷水又东北,迳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
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北流,注于谷,其中多
碧绿。
谷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
出焉,北流注于谷。自下通谓之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
瀍、涧既入於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
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馀考诸地记,并无渊水,但渊、涧字相似,时有字
错为渊也。故阚骃《地理志》曰:禹贡之渊水,是以知传写书误,字谬舛真,澄
之不思所致耳。既无斯水,何源之可求乎?
谷水又东,波水注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
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谷,其中多茈石、文石。谷水
又东,少水注之。《山海经》曰:廆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
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谷。世谓之慈涧也。
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曰廆山,其阳多
<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
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馀里,故吕忱曰:孝水在
河南郡。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在谷
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谬志耳。缘生从戍行旅,征途
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究。今川澜北注,澄映泥泞,何得言枯涸也?皆为疏僻
矣。
△东北过谷城县北。
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谷水又东,迳谷城南,不历其北。又东,洛水枝
流入焉,今无水也。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魏太和四年,
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瀍水。
谷水又迳河南王城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
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
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邑名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
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中。楚子伐陆
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
洛斗也。今城之东南缺千步,世又谓之谷、洛斗处,俱全非也。馀按史传,周灵
王之时,谷、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三堤尚
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
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
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颖容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
世谓之死谷,是也。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封周桓
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秦灭周,
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乡。光
武都洛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谷水又东流,迳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河南十
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
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
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戍,
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冲渠,止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
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明帝修王、张故绩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修也。《语
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
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
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
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涑齿,每涝即坏,历载
捐弃大功,故为今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泻泄至理,千
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涑齿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
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碣。二渠合
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
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京师水碓皆涸。永
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渠
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
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首狐邱,
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
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碛。
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北引渠东合旧渎。
旧渎又东,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文称:晋元康二年十一月
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后辟级续石障,使
南北入岸,筑治涑处,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讫,并纪列门广长深
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龙尾广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睾门桥。潘
岳《西征赋》曰:秣马皋门,即此处也。
谷水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
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
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馀以元康七年,从
太仆卿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卢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
蔽医。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
谷水又东,迳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魏文帝
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百
尺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霄榭于故台,所谓台以亭亭者也。
南曰乾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退门,
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西北连庑函荫,墉比广
榭,炎夏之日,高祖常以避暑,为绿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谷水迳洛阳小城北,
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永嘉之乱,结以为垒,号曰洛阳垒。故《洛阳
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
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楼,高百尺,魏
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馀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
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于太行谷城之山,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
色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
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
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迳通。《东京赋》曰:濯龙、
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崖。今也山则瑰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
渠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
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又迳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
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
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严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
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睾,倾澜瀑布,或
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
实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殿,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
今造钓台子其上。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
水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
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隶簿,昔
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
坐者咸伏,惟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
阅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抠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
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
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入洛阳
县之南池,池即故狄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葬景王
於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
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案
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
道东,建春门路北,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
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
有二鹅出,苍色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之狄泉,
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年,刘曜、王弥入洛,帝居平阳。
陆机《洛阳记》曰: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是狄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
京相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
狄泉。又曰:旧说言,翟泉本自在洛阳北,苌弘城成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证,
谓必是狄泉,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
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胤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
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收悯怀太
子於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迳宣武观,凭城结构,不更增墉。左
右夹列步廊,参差翼跂,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
而清秀。魏明帝於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博,纵百姓观
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
亭然不动,帝于阁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充宅也。
谷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
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
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邱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
谷水又东,屈南,迳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
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每门候
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曰:郅惲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
欲入,惲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惲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
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
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
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撰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
流通万里,云云。河南尹邳崇<阝嵬>、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仿、史王荫、
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睾卑国,洛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
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又自乐里道屈而东,
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北而返。水南即马市也,旧洛阳有三市,斯
其一也。即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也,昔孙子荆会董威辇於白
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迳马市石桥。桥南有二石柱,
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
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水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创也。
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四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
周迁殷民於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
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
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
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
阳基,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也。
《汉官仪》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漆镂之。太和迁都,
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迳瑶光寺,中有碑,
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
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
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幽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
之拟,亦可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
门。二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
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迳阊阖门南。
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亦曰虎门
也。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阖门。
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
荆州,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死。太祖善其法,常仰
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
兆韦诞以古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舍人沈含馨以隶书书之。景明、正始之
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公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
月悬治法于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观于门,
是谓之阙,从门,叹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曰:阙,门观也。
《汉官典职》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
《洛阳故宫名》有朱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
更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三马皆死,即斯阙也。《白虎
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餙门,别尊卑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
以应天宿,虽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思谓之
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门外,罦,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
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罦思,曰:无使民复思汉也。故《盐铁论》曰:垣
阙罦思,言树屏隅角所架也。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阙,所以
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右,置登闻鼓以纳谏也。昔黄帝立明堂
之议,尧有行衢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诽,武王有
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迳太尉、司徒两坊
间,谓之铜驼街。旧魏旧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
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
自金露柈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
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西域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
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
室,下入地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
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先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
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色各以物
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祧庙则无。后代通为一
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祭
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社树折,青气
属天,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
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
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
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迳杜元凯所谓翟泉北,
今无水。坎主九丈六尺,深二丈馀,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
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
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是验非之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
于雒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也。渠
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
谷水自阊阖门而南,迳土山东。水西三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
所成,筑土为山,植林成苑。张璠《汉记》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积金玉。
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迭相寻逐,死者十三人。南出迳西阳门,
旧汉氏之西明门也,亦曰雍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邪出,故徙是门,东
对东阳门。
谷水又南,迳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
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
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欓后移在
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谷水
又南,迳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
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
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
天子躬擐甲胄,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
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
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
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
观也。又言皇女雅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
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昔洛水泛
泆,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将筑以遏水。谏议大夫陈宣止之曰:王尊,臣也,
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
谷水又东,迳宣阳门南,故小苑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南
直洛水浮桁。故《东京赋》曰: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阳考之中土,卜
惟洛食,实为神都也。门左即洛阳池处也,池东,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
洛阳南宫,故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
最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
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云:謻门,冰室门也;阻,依也;洫,城下池
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
隍矣。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水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藏之,
西陆,朝觌而出之。水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室又罢。
谷水又迳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
此台,得鼮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称。
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太史令
张衡、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等,故颉所举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
建中,卒。
谷水又东,迳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
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於其下
为辟雍也。
谷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
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
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
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迳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
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
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右学、左学,周人之东胶、
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
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
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棠溪典、
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
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
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於黄帝之世,仓
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
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
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
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
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
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
古,馀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
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
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
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谿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
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
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
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
《晋辟雝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
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
雝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
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
门。又北迳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迳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
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左迤为池。
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谷水又
东,南转,屈而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
谷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
一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
溜迳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
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
伐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
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
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
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
《折杨》为之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
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
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奇制作。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
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迳汉
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
东面,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
犹高丈馀。阙西即庙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芬于万
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存厥集矣。阳渠水又东,迳毫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
殷,自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
皇甫谧《帝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
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春秋》之尸
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
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
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
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
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
审王弼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
乡北山下,养鸡百年馀,鸡至千馀头,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
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
谷水又东,迳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毫,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
师氏者也。
谷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
目其所为甘掌焉。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璠曰:
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
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
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
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
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经》言县南,非也。故京相璠曰:今河南河
南县西有甘水,北入洛,斯得之矣。
○漆水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盖自北而南矣。《开
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川在杜陵北。长安西有渠,谓
之漆渠。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
酆、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鄠县,皆注酆鄗水北注渭。周太王去邠度
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
於岐下。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阚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
县西北岐山,东入渭。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
水,漆声。一曰,漆城池也。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
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浐水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
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
灞陵,入灞水。
○沮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礻殳祤县北,东入于洛。
《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
河。《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亦曰
洛水也,出冯是符《禹贡》、《本纪》之说今水自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东南流,
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
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
迳礻殳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
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祲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
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
东迳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东注郑渠。
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
山西瓠口,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
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
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皆畮一钟。关中沃
野,无复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
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
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
非冀州者也。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
郑渠故渎又东,迳<山截>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
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
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
迳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
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
也。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
万年县,高祖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
骃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
迳郭{艹狠}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
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
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迳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迳怀德城北,东
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
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
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
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十
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
沮水又东,迳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
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