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节

作品:《策行三国

    这世界从来不太平。
    恢复郡尉只是第一步,重建郡兵,让适龄壮丁都有机会练习武艺,熟悉军阵,既能提供充足的后备兵源,又能重振尚武之风,提高百姓的身体素质,这样的大事当然不能大意,召集各部将领议事,拟定冬季练兵方案,就成了孙策这个冬季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1636章 屯田校尉
    孙策弃船登岸,换乘战马。
    战马在楼船里闷得几天,终于有机会登岸,脚踏实地,吹着微寒的秋风,顿时精神抖擞,一个个抖鬃摆尾,昂首嘶鸣,迫不及待的想奋蹄急驰。马如此,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庞德率领的义从营。他们有一半是西凉人,坐船对他们来说太难受了,能在平原上奔驰一番才身心舒畅。若不是庞德驭下极严,他们早就上马了。
    孙策上了岸,郭武牵来坐骑,孙策翻身上马,挽住缰绳,一撩大氅,火红的大氅飞起,如同一团火焰。随行骑士们看得惯了,倒也没什么,甘琰等人看了,却是暗自赞叹。孙策年方弱冠,不仅人长得出众,功业更是不凡,几年时间就打下如此基业,不愧是少年英雄。古往今来,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大概也就是冠军侯霍去病了。
    芮氏附在甘梅的耳边,轻声说道:“等到了宛陵,看你那些小姊妹们如何羡慕你。”
    甘梅瞥了一眼远处马背上的孙策,面带有羞色,故作不屑。“有什么好羡慕的,一个妾而已。”
    “虽然是妾,那也要看是谁的妾。”芮氏笑道。对这桩婚事,她非常满意,简直是一举三得,陶家、甘家、芮家都将从中得利。虽说有点遗憾,没能在上次孙策经过丹阳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办了,可是一想孙策的正妻早有人选,早几年晚几年其实没什么区别,便也罢了。“阿梅啊,孙将军人中龙凤,将来位极人臣是意料之中的事,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成了舜帝之后这东南第一个天子,到了那时候,那就不叫妾了,至少是个贵人。你父亲做一辈子官,最多也就是九卿,三公大概是无望的,贵人可是位比三公。这孙将军又与常人不同,最是敢用女子的,以你的学识,将来说不定……”
    甘梅瞥了芮氏一眼。芮氏自知失言,连忙抬起手,挡住了嘴。“不说,不说。”
    那天甘梅第一次侍寝,孙策大醉,她裹着孙策的大氅在舱里挨了一宿,受了点凉,孙策怜惜,让她暂时与父母同住。甘梅身体不错,休息了一天就好了,以后就在孙策与父母身边来往。经过几天相处,她和麋兰、尹姁也熟悉了,了解了不少情况,知道孙策身边的女子也是藏龙卧虎,要么有才,要么有貌,没有一个是寻常之辈。尤其是袁权,孙策对她非常倚重,虽然不是正妻,却和女主人没什么区别。甘梅想在这一群女子中出人头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得知这个消息,芮氏的期望值低了很多,只是有时还是控制不住遗憾,被甘梅提醒,连忙打住。
    祖郎策马而来,在孙策面前勒住坐骑,朗声大笑。孙策今天去视察屯田,屯田校尉鲜于程是他的好友,而且是由他推荐出仕的,他觉得特别有面子,连说话声音都比往日响了很多。
    “将军,某不才,敢为将军导行。”
    孙策也笑了。两年不见,祖郎多了几分官威,但还是那么张扬。这两年他配合贺齐作战有功,作战水平越发高明,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山地战高手。
    “这怎么使得,你可是堂堂的中郎将,岂能当导行武士,太委屈你了。”
    “不委屈。”祖郎眉飞色舞。“能为将军导行,是我祖郎的荣幸。”
    孙策也没有坚持,点头答应。祖郎拨马而去,大声招呼自己的部属,赶到队伍最前面,亮出旗帜。他的部下大半本是山贼,见此情景,大声叫好,战鼓敲得震天响,仿佛出征一般,斗志昂扬。甘琰、唐固等人见了也是赞叹不已。他们未必都见过祖郎,却都听过这个山贼宗帅的大名,见他甘为孙策导引,纷纷赞叹感慨,有的夸孙策战功赫赫,能够安定地方,保护百姓,有的赞孙策能用人,即使祖郎这样的巨寇也乐为所用,化害为利。有人便提议唐固作诗兴赞,以壮声威。唐固等人欣然从命,各自打起腹稿来。
    看着一群平时眼高于顶的读书人绞尽脑汁的吟诗作赋,要为孙策壮声威,甘梅不禁暗自发笑。芮氏地是看在眼中,喜在心头。她原本还担心有人说甘家攀龙附凤,现在见这些人不遗余力的奉承孙策,也就放心了。大家都想讨好孙策,那就没人能笑话甘家了。
    在祖郎的引导下,孙策一行起程,向屯田区进发。
    最近的屯田区在芜湖、宛陵之间,这里靠近江边,地势比较低,一旦江水上涨便有水灾,按土地等级来说,这里是下田,不值钱。江南地广人稀,也没人愿意费心费力地在这儿垦荒,只有失去土地,没有生活来源的百姓在这里垦一些地,过着且渔且耕的生活。孙策有意开发江南,从中原引来了一些流民,又将丹阳、会稽平定的山贼、豪强家属都强制迁来屯田,首先就把目光放在了这里。
    经过两年时间的整顿,这片屯田区已经初见成效,筑起了堤坝,引水的沟渠纵横分布,多余的水被引走,原本的洼地现在变成了良田,稻子收割完毕,田里种下了冬麦,还没有冒青,但湿润的土看起来就让人觉得收成不会差。一路走来,孙策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走了小半个时候,来到视察的地点,屯田校尉鲜于程率领一群吏员和农夫代表已经在等着。孙策勒住坐骑,一个头载皮弁,身穿武士服的中年人快步走到孙策面前,“啪”的一声立正,举起残缺不全的右臂,向孙策行了一个军礼,大声道:“故折冲营宣武曲军侯楚雄拜见将军。”
    一见此人有残疾,步履之间既有雄迈,又有规矩,孙策就猜到应该是一位因伤退役的老兵。他收起笑容,左手挽缰,右手抚胸还礼,然后又翻下马,一手轻拍楚雄的肩膀,一手抚楚雄的断臂,和声问道:“伤势复原得如何?”
    楚雄兴奋莫名,大声答道:“回将军,伤势复原得很好,虽然少了一只手,但生活无碍。如果需要,我现在还能提刀上阵,左手用刀,一样能杀人。”说着,故意用手拍拍腰间的战刀。战刀的刀环锃亮,平时应该没少摩挲。
    孙策哈哈大笑,又问了几句楚雄的情况,楚雄一一回答。官渡之战后,大批受伤的老兵退役,孙策舍不得他们辛苦练就的杀敌技能,便安排他们回乡担任亭长、里正之类的职务,一来可以有谋生之道,二来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长项。这楚雄能在屯田处任职,和他退役前担任军侯有关。军侯是下级军职的顶峰,立了功,再往前升一步,他就跨入中级军职,成为都尉了。这时候因伤退役,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不过看楚雄这副精气神,他应该过得还不错,没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孙策和楚雄并肩而立,像老朋友似的聊着天。楚雄非常骄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鲜于程带着掾吏来到孙策面前。鲜于程三十多岁,身材精瘦,面皮黝黑,不修边幅,但看起来很精神,已经是秋天了,他还穿着草鞋,卷着裤腿,小腿上全是泥。
    甘琰皱了皱眉,却什么也没说。屯田处不归太守府管辖,由长史虞翻直接负责,他就算有意见也没有发言的资格。虞翻司空见惯,背着手站在孙策身后,只是和鲜于程点了点头便没有更多的反应。祖郎却有点急了,冲着鲜于程直挤眼睛,鲜于程视若罔围,理都不理他,争得祖郎直跺脚。
    这是多好的表现机会,你穿成这样来是什么意思?
    孙策却不着急。他虽然没见过鲜于程,却不陌生。虞翻向他汇报江东屯田进展的时候,多次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袁敏,一个就是眼前的鲜于程。袁敏精通水利,鲜于程却是个全才,不仅通晓水利,对选种、移苗、耕作都非常清楚,就是脾气古怪,有点拗,还喜欢怼人。
    “校尉看起来,对我们不是很欢迎啊。”
    “不敢。”鲜于程不卑不亢。“我是将军委任的屯田校尉,屯田是我的职责所在,迎接各位也是我的应尽之职。我是否欢迎并不重要,我不欢迎,难道将军就不来了么?”
    “那倒也是。”孙策点点头。“你不欢迎,我也一样会来,反正我来也不是看你,只是看屯田的效果。对我来说,这份土地能出多少粮食,远比你的脸好不好看更重要。”
    鲜于程的嘴角抽了抽,没吭声,眼神却有些怪异。早就听说孙策与一般的官员不同,既有胸怀,能容人,又言语尖刻,连主持月旦评的许子将都被他骂得吐血。闻名不如见面,果然不是善茬,阴损得很。
    祖郎看在眼里,悄悄地指了指,无声地说了四个字:“自作自受!”
    鲜于程却不在意,他打量了孙策一眼,侧身相让。“请将军随我来。”
    孙策跟着鲜于程向前走去,阡陌之间摆了一张案,旁边竖着一幅图,图上画着屯田区的分布图。有小吏上前,奉上一根细木棍,鲜于程接在手中,指着分布图,就和大将排兵布阵一般,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整修,哪些地方收成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更换作物种类,一一解说。
    第1637章 根本
    孙策安静地听着,很少发问。他早就从虞翻那里了解到了这些数据,其实并不需要鲜于程解说。他来这里看有两个目的:一是看看情况是否属实,防止有虚报成绩放卫星的情况出现,二是在公众面前露面,表示他的存在和对江东的所有权。
    虞翻建议在阳羡立都的依据之一便是周边有大量的土地潜力可挖,三五年后,都城的粮食供应基本可能在京畿内解决,丹阳的屯田成效便是其中之一。不管他最后是不是会在阳羡立都,丹阳是否会成为京畿所在,江东都是他根据地,是否有充足的粮食直接影响到他的政权稳定。有了粮食才能养兵,江东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江东人才会真正支持他继续向前。如果屯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里面有水份,那就不好说了。而官员为了政绩弄虚作假,这种事从古到今屡见不鲜,从来不是新闻。
    他和楚雄聊天就有这个目的。这些退役的老兵就是他扎根基层的触角,对他了解基层、控制基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他们多加关照,就是夯实自己的根基,也是以民心为天命的具体表现。他自己清楚,他离不开世家豪强的支持,不可能将他们一网打尽,杀掉旧的,还会出现新的,这个阶层是无法根除的,不过世家、豪强的人数毕竟是少数,九成以上的人口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安抚住这些人,世家、豪强就算有野心也很难找到追随者。大凡乱世,出现大规模的民变,通常都是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所致。有吃有穿,有几个会干这不要命的买卖。
    等鲜于程说完,孙策问了一些问题,又查看了附近屯田民的住所。这些从江北逃难而来的百姓大多拖家带口,除了壮劳力还有不少老人和孩子。鲜于程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修理农具,有的编织草鞋,有的洗衣做饭,有的放牛放羊,各司其职,虽然大多消瘦,但精神状况不错,对生活还算满意。
    孙策看完后意犹未尽,叫上郭暾、祖郎、贺齐,让他们各带十余骑,跟随自己去远一些的屯田点看看。鲜于程介绍情况的时候,他已经把几个屯田点记在心里,特地挑了一个比较远的。他们乘马而行,就算鲜于程或者谁想弄虚作假也来不及通风报信。
    见孙策数百骑飞驰而去,鲜于程眼中露出异色。
    离开了鲜于程等人的视线后,孙策放马飞奔,郭暾、贺齐的骑术不错,紧追不舍,祖郎就有些吃力了,开始还能勉强跟着,后来就慢慢落在后面。孙策放慢速度,等他追上来。
    “是不是故意拖时间,为鲜于程打掩护啊?”
    “我为什么打什么掩护?就他那臭脾气,我急了都想抽他两下。”祖郎咧着嘴,摸着大腿内侧。“将军啊,最近太闲了,我这大腿上都是肉啊。”
    郭暾、贺齐不约而同的笑了。孙策看在眼里,心知肚明,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只不过他们不像祖郎这么无所畏惧,藏在心里没说。
    “放心,你们闲不了多久了。”
    “真的?”祖郎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将军,平定丹阳南部是郭都尉的功劳,平定豫章是贺校尉的功,我都没机会上阵。这次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让我先上啊。”
    郭暾撇了撇嘴,对祖郎的行为表示鄙视。贺齐笑着不说话,但神情间却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
    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发笑。他把周瑜的益州攻略大致说了一遍。眼下是蓄势,将来的主战场是荆南,山地战是主要战斗形式,他要征调的自然也是擅长山地战的将领,这三个人是他早就考虑好的人选。郭暾是他的旧部,忠诚可靠,祖郎、贺齐都是江东人,派他们增援周瑜,既有增加周瑜所部的战斗力,也不用担心兵权旁落。
    “不用急,你们三人都要去。不过有几件事要关照你们。”
    “请将军吩咐。”三人拱手,齐声应诺,即使急促的马蹄声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兴奋。
    “第一,去之前,要安排好留守的人马,江东不能乱。因为是增援,所以兵力不用太多,三分之一即可,剩下的三分之二留守,同时征发一部分兵役,补齐缺额。”
    三人齐声答应。这等于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兵力,他们当然求之不得。
    “第二,除了增援周瑜之外,此战还是为取交州做准备,你们三人不仅是统兵将领,还要承担起教习的作用,我希望你们每人能带出至少十名精通山地战,能独当一面的校尉、都尉,将来有三到五万精锐入交州,战事会顺利很多。”
    “喏!”三人大声应喏,就连贺齐都有些抵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十名校尉也就意味着少则一万,多则两万的兵力,万人是方面之将的标准,目前周瑜、太史慈等人统率的兵力就是如此。孙策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很清楚,他们之中至少要提拔一个做战区督。一个是孙策旧部,一个是丹阳大帅,一个是会稽世家,各有优势,最后谁能上位,就看在周瑜麾下作战的战绩了。
    “第三,作战是烧钱,战必有利,不能贪功冒进。若非得已,不打无利之战。”孙策看看三将,语重心长的说道:“还有最后一件事,我们都还年轻,只要身体健康,至少还能打三十年,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必急在一时。所以,安全第一。”
    “喏!”三将再次躬身应喏。
    ……
    孙策查看了一个屯田民的居住点。
    这个居住点没收到通知,对孙策一行的到来没有准备。当孙策等人到达的时候,迎接他们是百余名手持武器的壮丁,为首的是几个老兵,几匹马冲出了居住点,向不同方向驰去,远远地观望着。
    陈到上前报上姓名。他曾经做过丹阳太守,丹阳籍的将士大多认识他,得知是孙策前来巡视,老兵们如释重负,一面解除警报,一面赶到孙策面前拜见。看到孙策,他们都有些激动,连话都不会说了,傻呵呵的一直笑。等回到神来,连忙邀请孙策进去说话。
    这个居民点的情况不如鲜于程领他看的居住点那么好,但也不算差,基本可以排除故意作伪的可能。孙策很满意,夸了鲜于程两句,祖郎脸上有光,乐得合不拢嘴,对孙策说起这鲜于程的轶事,说到有趣处,孙策也不禁哈哈大笑。
    在居住点吃了一顿便饭,孙策等人原路返回。与虞翻等人会合时天已经快黑了,鲜于程准备了晚餐。晚餐很简单,鲜于程的脸上还是没什么笑容,但神色缓和了很多,说话也不那么冲了。
    就在席上,孙策与唐固商量,希望他能从郡学中抽调一些学业比较扎实的毕业生到各居住点任教,教适合年龄的孩子读书。屯田区离县城比较远,条件也比较艰苦,到目前来止还没有设立学校,有条件读书的曲指可数。
    唐固表示支持孙策的决定,但他也提出了一些难处,希望孙策能够予以考虑。虽说如今读书人不一定以入仕为目的,但他们学成之后也不愁出路,或者进木学堂学习技术,或者继续攻读经书,或者外出游历,即使是愿意做先生,县城周边也有大量的机会,到屯田区既不方便又无利可图,如果不能在政策上有所补偿,仅靠个人道德,恐怕很难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就算来了,也未必能安心教书。
    孙策觉得有理,要求虞翻从提升整个江东文化水平的高度来考虑这件事,做一个能够持久可行的发展计划。江东的潜力很大,可是要将这些潜力发挥出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屯田的地方还是平原,更多待开发的地方在山区,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方案,仅靠个人道德是支撑不了太久的。
    虞翻趁势提出将扬州治所迁至阳羡。他认为,扬州的辖区大多在江东,而历阳在江西,扬州刺史无力顾及,每年的例行巡视都难以实现。因为制度原因,扬州刺史都不是本州人,而以中原人为主,在他们眼里,扬州就是化外之地,从心里上就有鄙视,这也是扬州一直以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如今孙策崛起江东,应该将扬州刺史治所迁至阳羡,将重心由江西转到江东。
    虞翻的提议得到了甘琰等人的一致支持。孙策没有轻率的答应唐固的要求,而是很慎重的要求虞翻予以通盘部署,这说明孙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果孙策真的用心经营江东,将有大量的资源进入江东,他们当然求之不得。虞翻的建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扬州刺史的治所迁到江东,对江东诸郡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最佳机会,尤其是将在阳羡设立治所,对丹阳的好处不言而喻,阳羡位于太湖以西,对吴郡来说是偏僻之地,在阳羡设立治所,自然是为了更方便关注丹阳。
    孙策心知肚明,这是虞翻的一次试探——虞翻是知道他准备撤销刺史治所这个决定的——要看江东人是否愿意表态支持他,有没有立国的基础。他没有立刻决定,宣称要从长计议,让虞翻广泛征集意见,不要急于求成。
    虞翻心领神会,躬身领命。
    第1638章 百年大计
    孙策的船队进入溧水,穿过丹阳北部。
    溧水又称中江,原本是一条人工运河,由夫差所凿,为的就是争霸中原时运输兵员和粮草辎重,由太湖起程,在芜湖入江。几百年过去,虽然时常疏浚,却挡不住自然环境的变迁,水量越来越小,已经不复往日盛况。
    孙策上次来的时候是普通楼船,通行时还没什么问题,现在船队中有新造的大型楼船,就看出河道的不足了,虽说还不至于阻塞,行驶时却要小心,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着河道中轴线行驶,一旦偏离就有搁浅的危险。与普通船交会不成问题,可两艘楼船交会就成了大麻烦。
    站在飞庐之上,孙策看着为了避让他的船队而停泊在支流中的船只,拍了拍栏杆。
    站在一旁的虞翻转头看了过来,正和孙策的眼神交汇,刹那间有些不安。孙策笑笑,抬了招手。虞翻走了过来,拱手施礼。孙策指指他看两侧的船只。“仲翔,好像有点问题啊。”
    虞翻沉默了片刻。“子纲先生也提过这件事,不过我觉得并非不能解决。”
    “子纲先生?他说什么了?”
    “他说太湖停泊不了海船。”
    孙策暗自点头,张纮眼光看得很远。“你准备如何解决?”
    “河道可以疏浚、拓宽,像这样的楼船并行完全不成问题。再者,阳羡为都终究只是临时决定,将军迟早要迁都中原的,作为陪都,阳羡绰绰有余。”
    “做陪都不成问题,但不能停靠海船,作为出海基地就不行了。”孙策伏在栏杆上,眼睛看向远方。“仲翔,你建议将扬州刺史治所移到江南这件事,我觉得可以更进一步考虑,你应该再往前看一看。”
    虞翻也来了兴趣。“怎么说?”
    “即使将治所转到阳羡或附近的什么地方,依然无法控制整个扬州。扬州太大了,目前真正能控制的部分其实就是北部,浙江以南的大片山区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所在。但现在不可知,不代表将来不可知,尤其是我们要面向大海,更不能让这片山区成为法外之地。”
    虞翻思索片刻。“将军是准备分割扬州?”
    孙策没有急着回答虞翻的问题。“仲翔,你先算一个账。假设夫妻二人,去除夭折的孩子,生子女三人,多长时间人口可以增长一倍?”
    虞翻掐指数了数,脸色有些凝重。
    孙策接着说道:“你再把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考虑进去,比如说由五十岁增加到六十年。”
    虞翻叹了一口气,放下手。“将军,这么说来,开发扬州是迫在眉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