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节

作品:《抗日之我为战神

    尤其在炮身上很多精密部件现在军工厂还始终无法生产的情况之下,杨震设计的这两种高射炮,一种四联装高射机枪很是让军工部头疼。尤其是复杂的多联装的协调系统,更是让熊大缜都快累吐血了。
    要知道小鬼子的多管高射炮,直到战争结束之前,也没有解决射速的问题。其根本就出现在各个炮管的联动上。使得本来性能很好的小口径高炮,只能成为单发排炮,根本行不成密集的火力。
    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日本都如此,那么手下缺兵少将,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人员数量都不足。有些必要的加工设备,还影子都没有。可以说缺乏一大半必要东西的现任军区军工部长的熊大缜那里会不头疼?进度虽然有,但是速度却是很缓慢,而且效率并不高。尤其是一些精密的设备,别说制造,就连图纸都看不明白。
    与这三种高射武器相比,口径相等,或是大得多无后坐力炮虽说有些怪异,但却因为生产毕竟简单一些,而试制的速度很快。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现在还没有解决的实际上只是炮弹的问题。可那几种高射武器,就让熊大缜真的都快要上吊了。
    虽然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陆续解决了高炮的大部分技术问题。但五七毫米高炮的瞄准装具,却始终无法生产。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联动系统,生产出来不是过于笨重,就是很难承受到密集发射时的高后坐力。也就是说东西生产出来了,但质量也是不行。
    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场双联装的还对付,但是按照杨震提供的图纸生产出来的四联装的,重量却是都快赶上日军的八八式高炮了。根本就达不到杨震要求的轻便,能够用驮马分解驮运的性能。要知道那个家伙的口径可是七十五毫米的,可这种高射机枪却是十四点五毫米的。
    熊大缜如今遇到的情况,可谓是和中国几十年后遭遇的情况一样。就是武器能设计出来,但是生产不出来。即便是勉强生产出来,其性能比原设计的要差的很多。而且重量上,也严重的超标。
    第634章 赶鸭子上架
    实际上杨震逼着熊大缜,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工部人才奇缺的现状他不是不知道。全军可以搞技术的人员,加在一起还不到二百名。即便加上军工厂的技术工人,也不足三百人。
    这个数字对目前兵力已经达到了几十万的部队来说,几乎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而且仅有的这几百人中,专门搞军工设计出身的人几乎没有。少量的兵工厂技师,大部分也都是搞枪支的。让他们造高射炮,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了。
    熊大缜是清华毕业生不假,可他是搞物理的。作为中国研制红外成像技术的第一人,你让他研制一下红外夜视仪,或是电台一类的电子产品倒是靠点谱。你让他去造大炮,可就有些赶鸭子上架了。
    但作为军工部长,杨震在面对部队急需的反坦克和防空装备。尤其是防空作战将会在今后很长时间之内成为部队面临的主要作战模式的严峻情况之下,就只能逼着他想办法。就算赶鸭子上架,也要赶。
    对于杨震来说,这两种武器,已经成了他心头的一块难题。苏联进口的那些三七反坦克炮,是打掉一门损失一门。而随着日军坦克技术的发展,三七反坦克炮这种小口径战防炮的威力也越来越有限。
    此次作战,在面对日军新式九七式坦克时,就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感觉。面对日军新式坦克,只能在极近的距离才能摧毁。往往是自己还未能打掉日军的坦克,首先被日军坦克上的四十七毫米榴弹炮给敲掉了。
    此次作战在一场战斗之中,曾有过一个团在面对日军一个坦克联队时,半天损失掉整个旅的所有反坦克炮的记录。日军九七式坦克上的四十七毫米榴弹炮,穿甲威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在这种三七反坦克炮的有效射程之外,打掉一个没有永备工事掩护的反坦克炮阵地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部队在作战之中,尤其是在对遍布整个东北的日军要塞群的攻坚中也急需一种轻便的直瞄火炮。在一些复杂地形,在中型口径加农炮运动困难的情况之下,仅仅依靠反坦克火箭筒的威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在缺乏小口径加农炮的情况之下,生产自己熟悉,而且结构简单的无后坐力炮,也成了杨震当务之急的一种替代品。而且无后坐力炮的性能本身也很优越,其多用型和威力还要超过火箭筒。而且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很适合目前杨震所部军工发展的现实。
    相对于还有火箭筒可以暂时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随着解放区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后续军工生产规划已经逐步开始展开,以及战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轻便型的高平两用武器和大口径的防空火炮的缺口的严重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而目前部队主要的防空装备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在面对日军大机群作战时候,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射程与威力,虽然在面对日军战术飞机的时候,也勉强够用。但对于日军进行战略轰炸的中型以上战斗机,却是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显得过小了。
    虽说苏军已经答应出售部分高射武器,但是三七高炮性能让杨震并不是很满意。而八十五毫米高炮,虽然炮弹的威力巨大,而且性能也算可以。但是却有些过于笨重,相对野战来说,更适合要地防空。
    在防空压力极大,而战斗机数量又有限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想办法搞出几种自己熟悉的高射武器,至少缓解苏联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交付的战斗机抵达之前的空防空缺。尤其是大射程,口径相对较大的野战高射炮。
    杨震很清楚,日军为了削弱自己的作战能力。势必会调集大量的航空兵,对自己的军工生产基地进行狂轰滥炸。甚至会对哈尔滨、佳木斯以及齐齐哈尔这样的城市进行轰炸。杨震并不希望被自己解放的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以及佳木斯遭受到关内重庆的同样经历。
    他交给熊大缜的这些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苏联在后世五六十年代的技术,以及产品。少部分是后世解放军在七八十年代设计的武器,或是在仿制的苏式武器的基础上改进的。至于美军的那些大量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武器,他是一样没有选择。
    在杨震看来,这些专门为方便大规模制造而设计苏制武器。性能优良、结构简单,而且生产方便,最关键的是威力并不小。而且苏制武器的工艺性和生产性,是带有一定的传承性的。他新一代武器生产,是专门针对上一代武器不足而设计的。而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用的较少。
    杨震这么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这些苏制武器简直太熟悉了。后世的时候,接触的也最多。首先后世中国军队的陆军武器,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至少百分之九十,都是仿制的苏制产品。剩余的除了少部分自行设计的之外,也是脱胎于苏制武器。
    后世中国除了东南沿海方面之外,东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所有的陆地邻国,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苏制装备,以及中国仿制的苏式武器。即便南亚那个一向以中国为对手的邻国,在陆军装备中也有大量的苏制武器。其陆军虽然装备了大量自行生产的步枪,但苏制ak步枪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而在杨震多次执行过秘密作战任务的西亚那个战乱频发的国度里,无论哪一方的势力除了少量英国殖民时候遗留的英制七七口径恩菲尔德步枪之外。其余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苏式武器。
    这些武装派系从苏制火箭炮、t五十五坦克、米八、米十七直升机,到老古董一样的莫辛纳干步枪、波波沙冲锋枪。仅仅轻武器,就包括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生产的ak四十七步枪。
    皮实抗造,构造简单的苏制武器,对于这个文盲还占据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的国家来说,要远比其他国家更适应这个自然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国家。至少皮实的苏制ak步枪,不用像娇贵的美制步枪那样,在那个风沙极大的国度里,动不动就卡壳。
    当兵多年的杨震,对于这些苏制武器接触的相当的多,也相当熟悉。只要结构不是太复杂或是自己接触过的苏制武器,他基本都研究过。很多武器,他当场就能复制出这种武器的结构图来。
    杨震选择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武器,即便最晚的二十三毫米高炮,也不过是六十年代的产品作为自己下一代标准装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在设计武器的时候,讲究更多的是逐步升级换代,以及结构简便在战时可以快速的大量生产。
    也就是说多采取新设计和改进制造技术,但是在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的方面,还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采取的新工艺和新材料比较少一些。杨震交给熊大缜的这些武器图纸,基本上都可以使用现有的技术生产,原材料上也基本可以解决。
    而这些武器虽说在后世早已经落后,并被淘汰。但这些集合了苏军在二战中获得的巨大经验研制出的武器,性能在现在还远远的高于眼下世界上大部分使用的同类武器。而自己拿出的这些武器设计图纸,大部分还都是后世中国按照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所获得的经验,在苏军同类装备中改进的。性能自然应该更好。
    只是杨震现在无法大规模的生产将这些武器自动化所需的必要机电设备,以及缺乏雷达等一些必要的装备。就算造出来,这些武器的性能也达不到后世中国的改进。杨震估计,最多比苏军第一代产品强一点。但有总比没有强。
    尤其是五十七毫米高炮,这种性能优异的中口径高炮,即便在后世已经服役半个多世纪,但解放军还在使用。虽然经过多次的改进,但其基本的设计还是脱胎于苏军原产品。这也足以说明这种高炮的性能极为优异。其重量与性能完全能够满足自己面前所需。
    而且随着大量美国卡车的到来,部队的机动性将会有一个大规模的提高,对于这些高炮的牵引也不成问题。按照杨震的计划,这种五七高炮与苏制三七高炮,是准备装备纵队所属高炮团的。以及与八十五毫米高炮搭配,担任要地防空任务的。
    为了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接到军区情报部转来的,日军正在从国内以及关内战场上抽调新的航空兵补充关东军。甚至为了弥补飞机产量上的不足,还抽调了部分的海军航空队临时增援关东军。
    而驻朝鲜的日本海军航空队,正在向北调集。其两个航空战队,已经完成转场,分别进驻咸镜北道的机场。在空防形势越来越不乐观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逼熊大缜抓紧时间,拿出自己所需的产品。
    至于其他的仿制后世六三式自动步枪的所谓四零式自动步枪,逆向测绘仿制各种日式山野炮。以及仿制新式携行装具的生产,杨震倒是认为可以暂时放放。反正四零式自动步枪即便已经完成定型,杨震也没有打算立即装备。
    因为现在的他,养活不起这种有点射功能的自动步枪。而且现在在目前缴获以及储备的武器数量足够使用的情况之下,四零式步枪的生产,并不是军工最急需的任务。对于这种自动步枪,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生产和储备弹药。
    第635章 当务之急
    杨震在军区直属侦察旅已经全面换装仿后世八一步枪的情况之下,却为部队下一代步枪出奇的选择了后世被骂的很惨,在部队中很是不受欢迎的六三式步枪,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眼下还不可避免的白刃战。
    更是因为六三式步枪的性能还是极佳的,其射击精度远远的超过了一般步枪,无论是威力还是射速在设计出来的年代,都极为出众。其性能远不是想象的那么不堪,性能不次于ak四十七自动步枪与sks半自动步枪。而且增加了点射,可以做到既连射,也可以用点射的功能节能弹药。
    至于在后世,这种步枪恶评如潮的原因是这种步枪生不逢时。设计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大规模量产的时候,又正赶上文革动乱。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兵工厂同时上马的情况之下,设计时候的规范和标准却无人监管……
    而且各个兵工厂为了赶进度,粗制滥造不说,还自行简化大量的必要生产工艺。造成了下发部队后,这种性能原本不错的自动步枪事故频发。导致部队几乎无人愿意要,甚至喊出了还我半自动这样的倒退口号来。
    在对越作战时候,也导致了重新换装五六半自动的部队,在清一色装备ak系列以及中国早年援越的五六式自动步枪的越军时,单兵火力全面落于下风。后来紧急又生产了一批,以及从撤装后库存中抽调了一批生产比较规范的六三式步枪,紧急给部分前线部队换装。
    这些六三式步枪又将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换装后,在对越反击战后期作战中大放光彩。曾经两支步枪交叉射击,死死的压制住越军一个机枪火力点。只是此时在战场上的表现挽回了一些声誉,但已经无力回天了。
    其实这种步枪的性能还是相当的优异的,基本性能上超过美苏两国大规模装备的ak四十七与m十四自动步枪。杨震曾经分别试用过文革前、文革中以及文革后生产的步枪。只能感叹这支性能优异却生不逢时的自动步枪不是毁在战场上,而是倒霉在生产厂之中。
    杨震提交给军工部的图纸,就是文革前的原始图纸经过他的老部队在训练时候,自行改进的图纸。别的部队擅自改动武器,那是罪无可恕。但是在杨震的部队,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改动枪支的。
    而且杨震的那个部队枪械高手相当多,经过这些人改进的六三式步枪,除了保持原本的高精度射击水平以及动作可靠等优点之外,早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枪托松动,机匣、枪管容易变形,甚至射击时向后冒火星等缺点。
    实际上文革前严格按照原始图纸生产的六三式步枪可供更改的设计,除了木托易裂和不能使用五六式自动步枪的三十发弹匣之外并不多。如果后来生产的六三式步枪,都严格的按照原始图纸生产,也许就不会再有自己所了解的那样命运了。
    杨震的部队在执行秘密任务的时候,嫌新换装的八八式狙击步枪穿透力小的官兵,又不爱用八五式狙击步枪。便将八八式狙击步枪的瞄准镜装到六三式自动步枪上,当狙击步枪使用。因为无论这支枪有多少的缺点,但是有一个优点是一般的步枪难以比拟的。就是高射速下的高精度。
    六三式步枪在设计的时候,因为作战环境与中国军队曾经经历过的战争环境已经大不相同。在世界上各国普遍装备了短自动步枪,甚至小口径步枪。白刃战几乎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之下,以半自动步枪为基础设计的类似手动步枪外形的六三式步枪,已经落后于整个世界潮流。
    但是在现在,在与受过严格白刃战训练,其近战水平可谓世界第一的日军作战之中,白刃战还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情况之下。这种基于半自动步枪设计自动步枪,绝对正适合眼下的战场局面。尤其在近战时,与日军普遍装备的手动步枪相比,火力凶悍不说。其三棱刺刀的杀伤力,远远超过日军使用的剑形刺刀。
    不过这种步枪虽然性能优异,但并不是眼下最急需的产品。对于部队来说,现在最急需面对的问题是解决防空武器数量不足,以及选择一种可以替代已经落后的三七反坦克炮的武器装备,而不是步枪的升级换代。
    与防空武器和无后坐力炮相比,杨震将这种武器的换装放在了一年之后。而且杨震并不打算全部都在国内生产。杨震已经决定,从美国人支付的现汇中抽调一千万美元,专门向美国订购一批此种步枪。而在明年年中,合同结束后所剩余的保证金也将全部订购这种步枪。
    按照杨震估算,这笔现汇加上合同保证金至少可以购买六十万支以上的六三式步枪。其数量足可以保证全军一次性换装完毕,并保持一定数量的储备。而替换目前部队装备的杂式轻机枪的仿八一式轻机枪,和这种步枪使用的七点六二毫米中间型枪弹才会最终放在国内。
    仿八一式轻机枪为了装备直属侦察旅,早在去年年底前就已经完成了试制。直到此次会战前,都一直在生产。直到会战爆发后,为了保证弹药的供应,所有生产能力全部转产弹药,才最终暂时停止生产。
    眼下会战即将结束,这种轻机枪和pk通用机枪等美国提供的钢材一到,将完全开始大规模的量产。等到明年年中,从美国订购的六三式自动步枪一到,将为全军集体换装。到时候,全军步兵火力将远远的超过日军。
    而此次会战后,除了少量生产的六五、七七等日式口径子弹以满足关内部队需要之外,所有日式子弹将全部停产。部队的日常训练,将会暂时使用库存。而从苏联进口的波兰制造的轻武器,杨震已经决定将在年底与此次会战缴获的日式武器一同全部空运延安。
    对关内部队,尤其是晋察冀、太行和山东军区换装。以便争取关内部队配合,早日打通吉东军区到关内的陆路通道。杨震现在太需要新的补充兵员了。所有从关内调运的部队,全部实现空运不仅耗费巨大不说,而且也不安全。早日打通陆地联系,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没有关内部队的配合,单凭自己的实力,则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现在杨震手下现在是什么都不缺,最缺乏的就是后备兵员。仅仅三个月的会战,几乎使得根据地内所有适龄男子都被征兵。
    要打通与关内的联系,几乎意味着要收复大半个东北。进行这种战役所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以杨震目前部队的实力根本就无法实现。这也是杨震为什么打乱原有计划,提前换装自动步枪的原因。
    但眼下,杨震却并不打算在国内生产。即便美国人的设备全部运到,但是兵工厂的建设还需要时间。在兵工厂将全力生产足够部队换装并有一定储备的机枪以及将主要精力放在火炮生产情况之下,向美国订购步枪杨震觉得还是适合的。
    随同美国商业代表团一同返回重庆,并将一同返回美国监督合同执行并顺便治病,外加划拉人才的彭定杰已经将这种步枪的原始图纸携带走。这边测试只是为了拿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数据。对于这种自己亲手“设计”的步枪,杨震自信心还是有的。毕竟这是他曾经使用过的步枪。
    而且在杨震看来,自己的兵工厂现在既无能力,也无足够的原材料在一年之内生产出全部满足自己需要的六十万支此种步枪来。除了美国这种轻轻松松,保质保量的在一年之内就可以生产几百万支步枪的国家,世界上也没有那个国家有这个生产能力。
    虽说自己需要付出一部分宝贵的外汇,但是却争取到了换装的时间。而且对于所有武器来说,生产数量最大,装备数量也最多的轻武器是最不需要保密的。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可以缴获这种武器。
    虽说此次从美国订购了大批的军工设备,尤其其中还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削切机床和冲压设备。但是军工的成长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拔苗助长,只会让这款也穿越的步枪重蹈在后世的覆辙。
    甚至在送彭定杰上飞机的时候,杨震悄悄的叮嘱过彭定杰这支步枪的原始设计,一个销钉都不能更改。自己怎么设计的,到了美国人那里就怎么生产。美国人虽然还未同意向自己出口武器,但是皮尔逊少校已经答应让自己父亲家族帮助斡旋。
    因为杨震已经答应这批数量高达六十万支的步枪中的一半,也就是三十万支,将由其父亲家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股份的柯尔特武器公司生产。至于其他的,杨震准备从温切斯特公司订购。
    轻武器的换装已经有了一个长远的计划,对于军工部来说,三七反坦克炮的替代品,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军工建设即将展开的情况之下,所急需的防空装备,现在却是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所以,杨震急于催促军工部迅速的拿出一个结果来。以便为明年年中后的大战做准备的同时,也保护好即将兴建的军工厂、钢铁厂、汽车制造厂、坦克制造厂,以及飞机制造厂和炼油厂。还有未来规划中的油田、发电厂等一系列重要目标和大城市。
    第636章 零式的忧虑
    杨震已经有了一种预感,今年到明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整个东北的战局将会是小规模的交火不断,但是关东军对抗联的大规模进攻却是暂时不会发生。大规模进攻的几率,应该在明年八月份之后,苏德战场上出现一定的结果,才会出现。如果历史的车轮还像自己知道的那样。
    一是日军在国际局势变化后,自身的战略调整有关。另外一个就是此次损失惨重的日军,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整补,才能恢复元气。毕竟一下子损失了十余万的老兵,对于还未转入战时体制的日军来说这个元气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
    之所以杨震估算日军大规模的进攻会在明年八月份之后,恐怕就与他所知的历史有相当大的关系了。德军进攻苏联后战局的进展如果真的像是自己所了解的那样。以为苏军惨败,自己外援被切断的日军肯定会趁火打劫。试图利用自己“最虚弱,也是最孤立无援”的情况,落井下石。这也是日军最常用的惯有手段。
    所以按照杨震的估算,日军的下次全面进攻,很有可能会选择在明年八月以后。自己应该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来休养生息,并着手准备储备物资和弹药。不过日军虽然会消停一阵子,但是为了削弱自己的战争潜力,以及最大限度的削弱自己持续作战能力,对根据地内大规模的空袭是一定的。
    日军现在不断的在增调航空兵进入东北,甚至不惜打破陆海军一向各自为战的惯例。集中了两个海军航空战队,调拨给陆军使用。并从自己储备的飞机中,调拨给陆军部分飞机,以使关东军的航空兵尽快恢复就是一个预示。
    杨震知道,就在今年或是明年,日本海军一种新式战斗机将会服役。而这种战斗机性能之突出,尤其是高空性能之优秀,在当前各国所装备的战斗机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一旦日本海军将这种新式飞机投入作战,自己的航空兵能不能与其作战,并取得胜利,杨震心里也没有底。
    而且在目前航空兵战斗机数量相对于一支军队来说过少,补充困难。打掉一架少一架的情况之下,也让杨震不敢将组建防空网的所有希望都放在航空兵的身上。毕竟自己所了解的一年后太平洋战役初期的空战结局,已经表明自己大量装备的p三十九战斗机,根本就不是这种被取名为零式的新式战斗机对手。
    自航空兵完成训练参战后,杨震就一直在努力回忆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横扫各国空军,制造了有名的零式灾难。也是日军陆军航空兵新式战斗机投入之前,自己在空中极有可能会遭遇的最强劲对手的零式战斗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大规模参战的。但是他确实是想不起来,这种战斗机服役的确切时间。
    只不过按照日军飞机命名标准来看,应该是今年已经完成测试,并且准备量产。而这种飞机的性能,杨震更加想不起来。相对于名气更大的德国me一零九战斗机以及fw190战斗机来说,零式这种日军战斗机,后世的描述的本来就不多。
    其实杨震对二战中世界各国航空兵装备的了解实在不多。即便是苏联的米格三战斗机,他也只知道这种飞机虽然毛病多多,但高空战斗性能优越。也是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装备的数量最大的新式战斗机。
    至于其他的飞机,他只知道大概的性能。要说这些飞机的真实性能,他就知道的不多了。毕竟后世老部队阅读室内的《航空知识》、《兵器》、《兵工科技》一类的军事杂志,并不是专业的航空书籍。
    对于二战世界各国的所谓名机,虽然都有一定的介绍。如苏联的雅克式、拉式战斗机,大量军援国民政府的伊十五、十六战斗机。伊尔二强击机、图二、彼二轰炸机,以及老式的sb二轰炸机。美国的p三九、四零、五一式战斗机。
    但是性能介绍并不全面,而且很多都是通过经典战役的方式来介绍的。而对于取得一场空战胜利的因素来说,那些服役时间、火力配置和大致的飞行性能以及经典战例,是远远不够的。
    至于b十七、二十四、二十九重型轰炸机,二十五、二十六中型轰炸机,还是通过那些所谓的美国战争大片了解的。对于零式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的性能杨震实在了解不多。他唯一知道的是,这种战斗机高空性能很优秀,机动性以及盘旋格斗能力极佳。
    最大的弱点就是脆弱的机体,扛不住剧烈俯冲带来的冲击。而且无法实施大过载飞行。因为一旦这样,这种机体脆弱,为了实现高机动性以及高速,对机身上重量能省则省,甚至连自封闭油箱都没有的飞机弄不好会直接解体。
    但这种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却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装备的战斗机之中,最强的一种。现在世界各国装备的战斗机,无论是英国的飓风、喷火,美国的p四零战斗机,苏联的雅克一、拉格三战斗机。甚至德国的me一零九战斗机,还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在水平格斗的情况之下,超越这种日军最新式的战斗机。
    而中央在三天前的来电,也告诉杨震。在九月十三日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中,日军首次出动了一种新式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这种从未见过,与之前日本海军的主力九六式战斗机相差极大的新式战斗机,其超大的航程、极强的机动性给迎战的中国空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在空战之中,中国空军出动了二十五架苏军提供的伊十五、以及国民政府手中性能最优秀的九架伊十六战斗机。面对仅仅十三架零式战斗机,几乎落后一个时代的两种战斗机,付出了血的代价。
    就像杨震所部航空兵第一场空战时候,p三十九战斗机虽然是性能抽条的产品,但是对付日军路军航空兵装备的九七式战斗机,却有着整整一个代差。空战之中,p三九战斗机血洗了关东军的九七式战斗机。
    而这种情况,在九月十三日重庆璧山空战之中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调转。在这场几乎一边倒的空战之中,性能远逊于零式战斗机的两种苏制战斗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二十五比零,成了国民政府空军的一大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