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寻找外星人-最后的迷题(7)
作品:《生命之谜(探索者物语)》 第六章ufo(飞碟)的制造秘密
莎披:你有否听闻以下这则神话?
这是一则“马里”的神话,名叫“巴兰扎和法罗”
1、约神
世界最早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具有活动能力的空洞“格拉”,“格拉”生下一个能发声的“双体”,“双体”不断变化,形成一对“格拉格拉”。“格拉格拉”生下“佐苏马莱”,意为“凉的锈铁块”,一种坚硬发光的物质。
“佐苏马莱”不停地运转变化,在两个“格拉”之间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创造出一种坚硬强大的物质,这种物质剧烈地震荡着朝下方降落,从中分裂出意识,这种意识又转移到能够唤起自我意识的物体上。于是在创造过程中出现了二十二种成分组成的约神和二十二个螺旋。二十二个螺旋飞快旋转,“搅和”着约神,产生出了声音、光、一切物质、行为、感觉。于是,从约神那里诞生了第一批强大的生物——参与创世的佩姆巴和法罗。
2、大树巴兰扎
佩姆巴在空中随着旋风不停地旋转,旋转了七年,变成了一粒种子落在地上,转眼间长成了一棵大树,称为巴兰扎。巴兰扎开花、结果。当果子落到地上腐烂了的时候,树也干枯而死,只剩下一根树干,成了佩姆巴的化身。佩姆巴移动着光秃秃的身躯,一阵风吹来,把佩姆巴身下聚集的果实吹到一堆土上。佩姆巴遂用唾液搅拌着掺和了腐烂果实的土堆,把它捏成人形,并赋予它灵魂。五日之后,一个女人诞生了。佩姆巴给她取名为“穆索·科罗妮·昆迪耶,并娶她为妻。她为世界生育了各种动物和植物。这时,佩姆巴请求妻子把他栽到地里。妻子答应了他的要求,刚把他放入土中,他就生根,重又变成了大树巴兰扎。
自此之后,佩姆巴便称为巴兰扎。
高国新:这是“马里”的神话,但我从未听闻“马里”这个地方,更不要说曾经听说过这则神话。
莎披:没关系。现在既然你已经听过这则神话,你有什么感觉呢?
高国新:关于“约神”那一段神话好像很神秘,感觉跟一般神话不同,听起来像是“物理论文”。
莎披:是的,其实这是一篇告诉人类宇宙秘密的神话,在几千年前我父亲他们把宇宙的秘密告诉给“马里”的居民,上面这段神话和他们最初告诉给“马里”居民的神话虽然有出入,但还是有六成左右是相同的。
高国新:其实我也知道有很多神话都是真的。例如《圣经》中一些故事中所提到的城池虽然在很早之前已经化在废墟了,但有一些城池仍然被人们所发现,而且还被证实是《圣经》中所提到的城池。所以我还是有些十分相信神话的真实性或者相信它们隐含着一些人类未知的信息。
莎披:就“广州”而言,相传先民都是以渔猎为生,约公元前300年,有五个骑着白羊带着六出稻草的神仙来到“广州”,然后教当地居民耕种的方法,这才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俗。这种传说听起来不是太可信,但是如今的考古学家刚刚才证实“广州”在秦朝之前的时期的确是以渔猎为生。当然还没有人证实曾经有神仙来过,但是广州的先民渔猎习俗的突然改变的而且确是真实的。
注:位于广州番禺南沙经济开发区的珠江口,近日才发现基本土断定为夏商时期的沙丘遗址,出土和采集石、骨器百余件;陶片数万片。据广州市考古所所长冯永驱介绍,这是该所最近主动发掘的一大收获。据了解,整个遗址分布面积近万平方来,目前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专家称,本次发掘从发现范围、出土器物种类论,是广州先秦考古中最大、最多的一次,它对珠江口岸特别是广州地区先秦历史、地理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价值。
沙丘遗址位于珠江出口处虎门水道西岸大角山的坡角下,考古现场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向珠江。从目前发掘出土的文物看,石器包括有肩或有段的斧、镑、穿孔石铲、刀、砺石等;陶器的种类和器型较多,有釜、罐、钵、盆、支座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制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几何印纹、镂空等。其中多是在遗址南区出土大量的陶片、石块、红烧土、贝壳等,其中多是挖土和打鱼工具,由此可推论广州先民当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高国新:当地居民改以耕植为生之后,广州变得物质丰盛。秦朝的人在考察过繁荣的广州之后决定在广州设郡了。我想如果古代广州居民未曾改以耕种稻米为生,秦始皇并不会在广州设郡,更莫提稍后建都在广州的“南越国”。
注:当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其征服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和象郡,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因此广州以此作为建城纪年日(发生在公元前214年)。而传说神仙降落广州的年份为公元前300年,亦即是说广州先民在改变饮食习惯后100年,秦始皇见当地丰物埠才在广州建郡。
莎披:其实很多神话都有某一特定意思,例如上文提及过印度的“普拉纳斯”这部神圣典籍,这部经书告诉我们:“凡地上的一年等于天上的一天。”其实这段经文暗示了一个科技知识,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的相对性在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时变得特别值得注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的宇航员每经历一天,对地球上的人来说就是一年。
当然,人类现在认为以现时的科技实现接近光速旅行十分困难,但是以飞碟进行接近高速飞行却不是太困难。在我告诉你飞碟的制造秘密之后你就会知道了。
高国新:我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
莎披:首先应指出现代人类科学的不足之处,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第12种基本粒子了,但科学家们仍有所不知,在物质界还存在第13种基本粒子,这种基本粒子和其它粒子相比较,是最重要的,因为十二种基本粒子都是由于这种粒子而产生的。这种基本粒子质量为0,并且不能通过任何仪器探测,只能通过实验证实其存在。
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最近宣布了一个曾令许多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发现:人们苦苦寻找了20多年的t(陶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终于被找到。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所说的12个基本粒子已经全部被探测到。
22年寻找路
1978年,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马丁·佩尔和同事发现了t轻子,在理论上这意味着t中微子的存在,因为中微子是轻子的“前辈”。但是,由于t中微子几乎没有质量,又不带电,且几乎不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因而一直难寻踪迹。
1994年,两个“天才设计师”———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维多里奥·保罗内和费米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拜伦·伦德伯格提出了建立“t型中微子直接观测器”的构想,这一想法得到费米国家实验室的支持,并在两年后建成了观测器。
从1997年起,54位来自美国、日本、希腊和韩国的科学家在费米实验室合作探测t中微子。他们用粒子加速器制造一股可能含有t中微子的中微子束,然后让中微子束穿过“t中微子直接观测器”内一个约1米长的铁板靶。这一铁板靶被两层感光乳剂夹着,感光乳剂类似于胶卷,能够“记录”粒子与铁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物理学家用3年时间从靶上的600多万个粒子轨迹中鉴定出了4个表征t轻子存在和衰变的痕迹,这也是表明t中微子存在的关键线索。t轻子的痕迹被科学家拍摄下来,并在计算机中形成三维图像,其主要特征就是其轨迹里有个结,这是t轻子在形成后迅速衰变的表现。据估算,几十万亿个t中微子中只有1个与靶中的铁原子核相互作用并生成一个t轻子。由此,科学家第一次找到了t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在衰变前后的能量不一致。瑞士物理学家泡利在1931年最先假设有种新粒子“窃走了”能量。后来的发现证明泡利的假设是正确的,物理学家费米遂将这种微小的中性粒子称为中微子。中微子质量可能只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是亚原子粒子中“最腼腆”的粒子,因为它们无处不在、以光速飞奔,却几乎不与周围的物质作用。在自然界里,中微子产生于太阳内的放射性衰变过程,或者宇宙射线中。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成员,分为三代。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三位科学家对基本粒子进行了分类,提出粒子物理学的框架是标准模型,即物质由12种基本粒子构成。它们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夸克和轻子的大小不足原子的十亿分之一。
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顶,共6种。轻子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缪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t子和t中微子。第一代电子中微子和第二代μ中微子已分别在1956年和1962年通过实验被证实存在。
1982年,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用实验支持了t中微子存在的假设。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证实t中微子是标准模型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轻中微子。
高国新:这种粒子会有这么神奇吗?一种粒子就能产生十二种基本粒子。
莎披:是的,其物理原理与量子力学中所提到的量子物理概念有相似之处,总之它们就像幽灵一样。
注:量子力学证实,任何物质均是由无数个忽现忽隐的幽灵粒子累加起来的效果,原本空无一物的空间有了某种变换的质地,尽管这是一种模糊的不实在的质地,总之大自然的所有粒子都是这么动荡不安。
例如我们永远不能将电子跟其所带有的幽灵粒子(一种被物理学家认为是穿在电子身上的看不见摸不着转瞬即逝转瞬又来的一件大衣)分离开来。当有人问“会么是电子”时,我们不能说电子就是那个小粒子;我们必须说电子是不可分离的一整串东西,包括跟它在一起的产生力的幽灵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