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舌尖》传奇

作品:《醉枕香江

    黄立成一行因为身份特殊,在放映厅门口只是和林宥伦点点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彼此都心照不宣。
    在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客人们陆续走进放映厅内部,呈扇形布局的大厅最前面是一块巨大的银幕,里面的工作人员还特别向众人介绍了这块银幕的大小,22米宽,16米高,是香港目前最大的一块银幕。
    黄立成三人一行人坐下的时候,听到身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这个放映厅设计得有些不太合理啊,银幕这么大,观众的座位应该离远一些才对。”
    “说不定是人家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你没注意到这边放映设备都和普通电影院不太一样吗?”
    “这是放纪录片,不是放电影,内容不行,画面拍再好有什么用?”
    “确实,林宥伦写、拍电影确实厉害,但纪录片要想拍好,需要更多文化底蕴,就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几个人在后排座位上为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前面陈然偏过头来,在黄立成耳边小声说:“老黄,你觉得这部纪录片靠谱吗?”
    “先看看吧。”黄立成这个时候也不好做判断。
    放映厅内灯光渐暗,画面开始在银幕上显现出来,从开场的水墨画动态特效字幕,就已经显出制作者的用心,而随着英语旁白的响起,一幅幅壮丽的自然风光展现在观众眼前,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些场景一一在银幕上展现。
    黄立成紧盯着银幕,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他已经发现这部纪录片,确实和一般讲美食的纪录片不太一样,而坐在他身后的那几位,有人突然说了一句。
    “这不是用一般摄像机拍出来的。”
    经他这么一提醒,其他人这才发现到,银幕上做展现出来的画面不是一般的清晰。这样的画面已经和现实中用肉眼看到的相差无几,便是那些耗资上亿的大制作电影,也没有哪部能达到这样的画面水准。
    邹闻怀、何贯昌也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情况,两人已经就此事议论了起来。
    “听说美国那边有一种imax技术,使用特殊的70毫米胶片拍摄,影像清晰度放在这种大屏银幕上效果十分惊人,只不过是成本太贵没有被普及应用……林先生拍这部纪录片,应该用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难怪他会给科技馆捐了这么一个放映厅,放在一般的影院或是电视上。还真展现不出这样的效果。”何贯昌咂咂嘴,他现在是真的被林宥伦这次的大手笔给折服了。
    “这么说来。那4000万的制作成本都是有出处的了?”邹闻怀抱手看着大银幕,表情显得严肃。
    相识这么多年,何贯昌又怎么会看不出邹闻怀心中的想法。
    “你是不是在想,如果用imax技术来拍电影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
    邹闻怀转过头看着何贯昌,反问道:“你觉得林宥伦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劲儿来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也许这项技术的商业运用还不成熟,但他已经在开始做准备,最终目的肯定是要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商业电影上。”
    “我觉得这是好事,林宥伦把这项技术完善成熟,然后我们也可以跟着受益。”
    邹闻怀叹了一口气,“可这样一来,以后我们拍电影还是要被他继续牵着鼻子走。”
    何贯昌无奈地耸耸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当初我们一念之差,让他成了气候呢?”
    “这一点我倒是不后悔,当初我们要是压着他,就会把他推向新艺城或是邵氏那边,这样你觉得嘉禾还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吗?”邹闻怀摇摇头,“我只是弄不明白,这些年他做的很多事情,给我的感觉都有些在赶时间,以他现在的位置,走得完全可以更从容一些,就像现在这部纪录片,你刚刚提到的imax技术,我觉得十年之内都很难得到推广运用,他现在就把它拿出来,是不是太着急了一些?”
    何贯昌两手一趟,“所以我说他就像一个谜,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把他真正看懂过。”
    邹闻怀、何贯昌这边已经由纪录片讨论到林宥伦身上,而另一边,黄立成、陈然的话题却还继续停留在纪录片里的内容上。
    “这是滇省的迪庆,和我一个大院长大的朋友以前在这边的部队里呆过,回来的时候还给我带了一包上面说这种野生菌,不过是晒干的,感觉味道一般,新鲜的烤出来真有那么好吃吗?”陈然看着银幕皱眉说道。
    “在香港的高档餐厅里能够卖到几百块一盘,你觉得呢?”黄立成倒并不怀疑纪录片里所说的事情,因为市场价格是最能直观表现一种东西价值的标尺,当然抛开运输成本,片中提到这种松茸的价格也是贵得惊人。
    陈然点点头,然后提醒说:“那你可就要趁着这部纪录片还没有大范围播出的时候,赶紧给中央打个报告,提醒当地政府这东西的价格,让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不要让当地的百姓把这东西随便就给贱卖了。”
    陈然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他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你没看纪录片里说吗?当地松茸产量太大,而且不易保存,在现在销售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想卖上价格也不容易啊。”黄立成指出说。
    “总应该想想办法,做得好了也是一项外贸创收啊。”陈然提了这么一句后,也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银幕上的纪录片讲完了松茸这个内容,接着又讲到了浙省的冬笋、滇省大理北部山区的井盐以及鄂省的藕,但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纯地讲述这些食材,而是通过踩松茸的少数民族少女卓玛、挖笋人老包、采盐腌制火腿的老黄以及挖藕人两兄弟,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折射出不同地域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半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结束后,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只不过下一集要到明天才播放,不少人已经开始四处打听着下一场放映的门票要怎么才能搞到。
    “我看还是等那小子把片子转成普通模式,然后我们要过来一口气看完好了,这样一集一集看太吊人胃口了。”陈然对于这部纪录片确实很感兴趣,尤其是像他这样接触过很多国内纪录片的人,《舌尖上的中国》给他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
    “你要想好啊,转换过的画面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看过这种高质量的画面影响,再去看那种低质量的影像,我担心你会接受不了。”刘达在旁边调侃了一句。
    陈然撇撇嘴,“这部纪录片不是要在这里放映3个多月吗?不行我以后再找时间过来看好了。”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黄立成已经朝林宥伦那边走了过去。
    “林先生,可以借一步说话吗?”
    林宥伦点点头,对身边正在说话的几个人说了声抱歉,然后和黄立成走到一边。
    “首先要恭喜林先生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拍得十分成功!”
    林宥伦耸耸肩,笑说:“黄社长过誉了,现在说这个话题还有些早,这部纪录片拍得成不成功,得等到海外播出之后才知道。”
    黄立成点点头,抛开彼此的身份立场不谈,他一直很欣赏林宥伦身上这种务实的态度。
    “那我也不和林先生绕弯子了,这次我来找你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确定这部纪录片什么时候能在国内上映;二是想向林先生打听一下,要像香港科技馆一样播放imax影片,是不是还需要专门从海外购置设备?”
    “第一个问题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等纪录片格式转换完成,随时都可以拿到大陆那边播出;至于第二个问题,imax技术是由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所持有,我现在正和他们进行合作,这件事我也正想找黄社长商量,我准备在首都那边也捐赠建造一座这样的imax放映厅,希望黄社长能帮我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
    林宥伦一说出这个想法,黄立成立刻激动地要和他再握一次手。
    “林先生有这样的想法,我代表大陆政府热烈欢迎,这件事我来安排,一定做到让林先生满意!”
    林宥伦对这种场面话基本没什么感觉,当然黄立成表现得这么激动,他也要配合着做做样子。
    “那就有劳黄社长了。”
    送走黄立成,林宥伦刚转身,就看到邹闻怀和何贯昌朝他走了过来。
    “邹先生,现在你该相信,之前我没有骗你了吧?”
    “林生就不要取笑我了。”邹闻怀摆摆手,“我来其实就想请教林生一个问题,这种imax技术还需要多久能够实现在商业电影拍摄上的普及应用?”
    “至少5、6年,甚至还要更长的时间。”林宥伦据实回答说。
    “那林先生是不是已经开始在做准备了?”邹闻怀接着又问。
    林宥伦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邹先生不是已经知道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