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起兵勤王

作品:《宋阀

    “徐参政,老实说我现在手里的兵能调走的不多。前些日子的事情你也知道,折了我不少人马,我甚至连江西的部队都调过来了。要起兵勤王,我们得征诏淮西军。”折彦质道。
    徐良点点头,没说什么。折彦质见他不明白,挑明道:“徐参政莫非忘了,淮西安抚司是受两浙宣抚司节制的,没有赵点的命令,我恐怕指挥不动刘家兄弟。而且,不瞒你说,就算是赵点,也不一定能让刘光国和刘光远两兄弟俯首听命。”
    徐良将手一挥:“这个好办,只要折宣抚你一出兵,我持天子亲笔诏书调刘光国刘光远。退一万步说,如果他兄弟二人也推托,也还有李显忠!”
    “李显忠能听节制?”折彦质问道。
    “宣抚相公忘了他是怎么到南方来的?”
    徐良反问道。
    折彦质这才恍然大悟:“哦,是了,你们家老九对他有恩。”提起徐九,他倒想起一桩事来。自己新败,如果又出兵去杭州勤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淮西防线的虚弱,倘若女真人得知情况,举兵来犯,那可就首尾不能相顾了。
    想到这里,他建议道:“徐参政,我倒有个想法。”
    “宣抚相公但说就是。”徐六道。
    “我这抽兵一走,怕金军趁虚而入。现在朝廷里想必也混乱,请示是没有办法了。左右你们家老九有处置大权,我打算以江西宣抚司的名义行文川陕宣抚处置司,请西军方面协同中原防务。请徐参政以个人名义,同书一封,送往四川,这样更有效一些。“折仲古建议道。
    徐六虽然很着急,但却没有一口答应,想了片刻,问道:“那如何协防?”
    “西军不是收复了河南府,据着虎牢关么?一出来就是郑州,其实也不需要徐卫大动干戈,只要增强河南府兵力,就足以牵制东京一带的金军。徐九手里二十万马步军,想必是没有问题的。”折彦质道。
    徐六听罢,细想一阵,终究点头道:
    “好,这封信我写!”
    “如此,我便没有后顾之忧了!”折彦质松了口气,“这样,事态紧急,今天晚上我就召集军中将佐,由你宣布消息,我们争取三天以内动身,随后还得去征召淮西军,耽搁不得!”折彦质正色道。
    徐六缓缓点头:“最好不过!”
    就在折彦质答应起兵勤王之际,杭州皇宫里,正上演一出逼宫的戏码。朝中大臣,除了少部分支持太上皇的主和派以外,其他人都是“举朝求去,如出一口”。虽然,赵谌的一些做法,让大臣们反感,尤其是绕过朝廷,直接指挥前线将帅,这违反了赵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再加上他长期跟太上皇赵桓关系紧张,所以引起了大臣们激烈的反弹。
    但不满归不满,一旦有人要将赵谌赶下台,自己坐皇位,大臣们就不干了,哪怕这个人是太上皇。赵谌虽然有错,但他个人品行没有问题,勤奋、节俭、矢志雪耻,要挑他的毛病,至多也就是年轻气盛,急功近利。
    这能成为赶他下台的理由么?那试问,太上皇你在位时是怎么干的?任用耿南仲那撮鸟,惹得天怒人怨,一心向金求和,甚至不惜国体。而且,你年纪虽然不算老,可你有风疾!最近是好了些,但你能自如行走么?万一哪天又严重了,朝政怎么办?
    因为这些原因,朝中大部分官员反对太上皇复辟。但问题是,赵桓已经这么干了,而且控制言路,控制杭州,又将官家软禁,宰执远窜,剩下的朝臣们没办法将他赶下去,只能用撂挑子不干的方式来抗议。
    赵桓也恼火,逐一批复大臣们请辞的奏本,统统不许!但即使如此,也没人到衙门坐堂。有鉴于此,赵桓不敢将消息公告天下,朝臣尚且如此,万一消息传出,地方官员也有样学样怎么办?甚至地方官员部好说,那几个手握重兵的宣抚使要是反对,事情就大了。
    而最让他恼火的,则是徐良没有消息,也不知这厮躲到哪处去了。一天不抓住他,就等于在头上悬把大刀!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儿子赵谌身上。只要他点头,承认了这件事情,什么都好办。他一出面,那些居家待罪的大臣还有什么好说的?
    赵桓先后派了大臣内侍去劝,都不奏效,最后没奈何,他不可能亲自出马,遂派了一个人去,一个女人去。
    永安宫赵谌从葛岭被带回来以后,就软禁在此,内侍宫女,全部都是赵桓一手安排的,没有他的旨意,任何人不能见赵谌。
    “郎君,皇后来看望了。”一名三十多岁的内侍,尖着嗓子对埋首案间的赵谌说道。
    听到这句话,赵谌放下笔,起身相迎。不多时,只见一妇人踏入房中,不到四十岁年纪,个头不甚高,身板显得有些削瘦,但还算保养得法,颇有几分颜色。衣着虽华丽,却掩饰不了她眉宇间的忧色。
    赵谌上前,俯首执礼道:“太后。“先前,内侍说“皇后”来了,现在他却称之为“太后”,这就表示不承认。来的,是他生身之母,赵桓的元配正妻,朱氏。当年赵桓被迫退位,赵谌尊他的生母朱氏为太后,现在赵桓复辟,太后又变成了皇后。
    朱氏在历史上不甚知名,但他们家后来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那个人叫朱熹。
    听儿子这么叫,朱氏脸上忧色更重,看着儿子问道:“你眼睛通红,气色也不对,是没睡好?”
    “朕一切都好,多谢母亲。“赵谌道。
    朱氏叹了口气,伸手拉住儿子,带到椅子旁,母子两个坐下,又摒退了内侍,这才道:
    “大郎,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实在是让人难堪。”能不难堪么?老子抢儿子的皇位,从炎黄以降,历朝历代,有这样的事么?
    赵谌不说话。
    “今天来,也是你父让为娘来的。他想让为娘劝劝你,出面安抚朝中大臣,不要再继续僵持下去。”朱氏也不隐瞒,实言相告道。
    赵谌听出来些意思,随口问道:“朝中大臣如何僵持了?”
    朱氏沉默片刻,小声道:“朝中诸多大臣上表辞职,举朝求去,如出一口。”
    赵谌嘴角微微一扬,但马上恢复如常,正色道:“太上皇执意如此,朕又为何要去安抚大臣?倘若真如某些人所说,太上皇复辟是顺应天意民心,又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朱氏肯定是说不过他儿子的,于是不在这些事上纠缠,只语重心长道:“大郎啊,这事还是快些了了吧,否则,天下人都要看笑话!”
    到底是作儿子的,赵谌见母亲为难的模样,心里也不好受,叹道:“母亲,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唯独这一桩,儿子不能让步,这并非是我们赵家的家事,而是事关大宋国本!祖宗创业艰难,如今两河、山东、河南、淮东,还在北夷手里。倘若太上皇真坐稳了,他能怎么办?对金求和?继续伯侄之国?继续送岁币?母亲,朝中大臣反对,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朱氏无言以对,良久,才道:“即便你父复辟,你也还是太子,将来……“母亲,这话……“他本来想说,这话你自己信么?但考虑到母亲的感受,没有说出口。一旦太上皇坐稳位置,头一件大事就是要改立太子,是个傻子都能想到。
    朱氏见儿子态度坚决,估计也说不通,叹了好一阵气,又道:“大郎,有件事,不是你父要问,是为娘想知道。”
    “母亲请进。”赵谌道。
    “听说当时跟你上山的,一共十四名大臣,回来时,却少了参知政事徐良,有这事么?”朱氏问道。
    赵谌不正面回答,却反问道:“母亲问这作甚?”
    “为娘只问你,是,或不是?”朱氏正色。
    赵谌点了点头,算是承认了。
    “这么说来,是你让他脱身离去?”朱氏有些慌了。赵谌再次陷入沉默。
    “儿啊!你万万不可这么干!你让徐良脱身而去,必是为了征召军队!你知道这是干什么吗?父子之间,怎能兵戎相见?不管你父作了甚么,他到底是你父亲!你召军队来作甚?
    勤王吗?那你打算怎么处置你父,怎么处置为娘?”朱氏疾声道。
    赵谌面无表情,好半天憋出一句话:“朕只能先国后家。”
    朱氏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儿子是她怀胎十月所生,又一手抚养长大,这孩子聪颖好学,但从来没觉得他还有这样一面。先国后家?什么意思?莫非等你把军队召来,将你父赶下皇位去?
    缓缓将起身来,朱氏忧伤不已,一边是丈夫,一边是儿子,她能怎么办?深深看了儿子一眼,衷声道:“天气凉了,你依时加衣强饭,不要坏了身体。”语毕,移步往外而去。
    赵谌起身相送,至门口时,低声道:“太后回去,只需对太上皇说朕不答应就是,旁的,就不必多说了。”
    “为娘晓得。”朱氏丢下这句话,带着内侍宫女远走。赵谌看着母亲的背影,脸上也不禁闪过一丝落寞之色。
    十月二十四,江西宣抚大使折彦质,发一万七千勤王之师,从寿州出发。至庐州,徐良亲自找到淮西安抚使刘光国,示之以皇帝黄袍御诏,刘光国刘光远兄弟表示奉诏,但以淮西军兵少,且要防备金人为由,一兵一卒也不肯发。
    徐六苦劝无果,便要调李显忠的部队。李显忠是淮西安抚副使,如果没有刘光国的命令,他想动也动不了。而刘光国当然不可能放李显忠,此去若成,李显忠有功,他们兄弟就得背锅,若败,李显忠是他部下,他也难逃干系。
    徐良深忱折彦质兵力不够,到扬州时,对李显忠晓之以情,动之以义,后者毅然率本部四千兵马同行。刘光国听闻消息,引兵来追,被折彦质斥退。
    两万一千人马在长江北岸,遍征民船渡江,自不用提。再说长江对岸的镇江府中,赵点自徐良离开后,一直留心朝中局势。数日之内,从杭州连续发来两道诏命。第一道,晋升他为正一品少保,封国公;第二道,则是命令他看紧江防,以防不测。
    到底什么”不测”,诏书中没有明说,但赵点却心知肚明。十月最后一天,赵点接到了第三道诏命,要他注意淮西动静,这几乎把事情挑明了。
    徐六在扬州城险些被捕,虽然被李显忠护送至寿州,但消息还是很快上报到了杭州城。
    赵桓等人据此判断,首先,徐良没有说动赵点,所以赵点可以派上用场:其次,徐良是要去找折彦质,所以才让赵点注意淮西方向。
    “报!”一个雄浑的男声在两浙宣抚司衙门二堂里响起。随后,一名武官闯进了赵点的办公堂。
    “何事?”赵点抬头问道。
    “相公,江北有大批兵马迹象,正四处征集舟船,企图渡江!”武官洪声道。
    赵点眉头一皱,他知道,徐良一定是搬到了救兵!当下不敢迟疑,麻利地起身走来,命令道:“马上命水师戒备!我随后就来!”
    “得令!”武官应了一声,转身大步而去。赵点立在原地想了想,神情越发地阴沉,来的必是折彦质,这可如何是好?如果说打,自己倒不怕他,大江之上,乃水师争雄之所。
    自己麾下这支水师部队,就是当年折郡王在江面上大败金军的那一支。折家军虽然战力强悍,但水战么…..只是,这仗能打么?思前想后,心里拿不定主意,也匆匆出了堂去。
    离了镇江城,不一阵至江边军港,水兵已经登船,正等候着他。先前那名武官迎上前来道:“相公,战船已经齐备,是否出发?”
    赵点摇了摇头:“且慢,你派两艘快船,跟着我。”语毕,在卫兵搀扶之下,上了一艘战船,即命朝对岸驶去。两艘快船,备载百十名军士,左右两侧保护着他。
    行一阵,船至江心,赵点远眺对岸,果然看到一大片舟船的影子。再驶得近些,便能看到对岸来来往往的身影。更近一步,就连战旗也能看到了。
    没过多久,对岸也发现了有战船靠近。十数艘大小船只离了岸边,对着面冲过来。
    “相公,是否迎敌?”旁边战船上,水军战将大声问道。
    赵点只摆了摆手,示意部下不要轻举妄动。很快,那十几艘大小船只都围了过来,估计是看到赵点身旁有两艘快船保护,也不敢贸然行事。
    “来者何人-敢犯水师战船?”一名水军将佐喝问道。
    对方却不知道,对峙片刻,部掉头北去。
    部将一见,劝道:“宣抚相公,回吧。’
    “别急,再等等。”赵点立在船头道。
    果然不出所料,没等片刻,但见对岸一艘可载数十人的大船缓缓驶来。距离拉近后,还能看到船头上站着一人。
    稍后,赵点看得清楚,来的正是徐良!
    “赵宣抚,你引战船至江中,是何用意?”徐良也看到了对方,在船头上高声问道。
    赵点没有回答,却吩咐道:“将船靠近过去。”
    对头徐良一见,也道:“靠近他。“两船相隔不远,双方都能看清对方的面容,赵点见徐良一身戎装,不免吃惊,问道:
    “徐参政这是从哪来?”
    “你何必明知故问?我持天子诏,征得江西折宣抚大军,眼下便要赴行在勤王。赵宣抚,你打算怎么办?”徐良直接问道。
    赵点神色不变:“赵某接到朝廷多道诏命,让我紧守江防,防备淮西,参政说说看,我该怎么办?”
    徐良没什么耐性了,开门见山道:“赵宣抚,咱们废话少说。现在我与折宣抚率江西宣抚司,淮西安抚司诸路部队勤王。你若奉诏,就休要阻拦,待大军登岸,你也率本部前往杭州;你若要违诏,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淮西军?淮西安抚司,受我节制,没有我的命令,你无法调动!”赵点心知徐六是在唬他。
    徐良不答,转身向船里说了几句,片刻之后,只见一将登上船头,抱拳道:“卑职李显忠,见过宣抚相公!”
    赵点定睛一看,不由得脸色大变!还真是李显忠!这么说来,连淮西军也参与其中?刘家兄弟仗着他们的老子在朝中作枢密使,向来不服自己,没想到,徐六居然说动了他们?
    这一下子,他心里却没底了。他并不担心能否阻止对方过长江,有精锐水师在手,对方就是来十万大军也无可奈何。问题在于,折家军和淮西军都出动了,两浙宣抚司的部队难道要跟同袍大打出手?血漫长江?
    在他犹豫之际,徐六郎声道:“赵宣抚,逆臣胁迫太上,入神共愤,天下共诛!今折宣抚率五万大军勤王,唯望宣抚相公明辨是非,勿加阻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