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三道金牌

作品:《宋阀

    徐家父子叔侄都猜测得不错,粘罕的确是想罢兵北撤。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如果要跟这河南境内的宋军开打,肯定不会是一场顺风仗。巩县宋军的顽强他已经见识过了,而西军势大,号称二十万,又堵了后路。如果非要打,他倒也要取胜的信心,可打胜了又怎样?两路攻宋,而且东路境况不明,自己再勇也是孤入之师。
    其次,最要命的,便是现在士气低落。那徐卫两颗人头一送,军中谣言四起,有说二太子全军覆没,已经战死云云。尤其是各级将领,大多心生退意,再加上耶律马五苦谏,粘罕斟酌之下,决定撤兵。反正两河已下,东京早晚必克。
    而时隔多年重新出山的徐彰显然不想让粘罕四肢健全地回去,在会同文武以及子侄商量之后,决定趁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让黄河成为女真人的噩梦。因此,一方面佯装收拾部队,准备向东京靠拢。暗中却集结各军骑兵,挑选最为精锐的部队,最为善战的将领,准备大干一场。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在徐彰身上再贴切不过,西军将帅们更是踊跃支持,意图建立这盖世之功。
    二月初,斥候探报,金军一面四处征集船只,同时在河水浅处命士卒涉水而渡。大规模的撤退,当在半月之内发生。徐彰闻讯大喜,告诫各部将领,此战务求大胜!
    二月初四,所有准备已经完成,徐彰志在必得,只等金军大规模渡河。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这一天,东京飞马传来一道金牌赦令,内容却让将帅们大吃一惊!官家命徐彰速率大军班师回京!
    这眼看粘罕渡河在即,如果能够轻易撤兵?这种战机可遇而不可求,岂能白白浪费?大宋对武臣的控制极为严格,绝不会容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情况,但徐彰仍旧颇为犹豫。心里盘算着粘罕渡河也就是这几天,拖个几天应该没有大问题。
    可他想错了,次日金牌又至,赵桓在赦令中十万火急地召他回京。徐彰等将帅对金牌自然不陌生,可穿越者徐卫更不陌生。其实,后世中国人,又有哪个不知道“十二道金牌”的典故?岳飞率军已经打到了距离东京几十里的朱仙镇,眼看着就要光复故都,重收中原,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含冤死在风波亭。
    赵构是怕岳飞进兵神速,怕他收复中原,迎还父兄,继而威胁自己的地位。那赵桓又怕什么?难道是怕十万大军都在徐家手里,担心存在什么变数不成?他是不是也太高看我们徐家了,就现在这局面,我们要是生了异心,恐怕没等举事,就被西军将帅拿去东京请功了。
    没等徐卫想个明白,第三道金牌又至。徐彰仰天长叹,身为武臣的他自然不敢违抗朝廷命令,下令全军立即准备班师入京。为防粘罕探明了真相掉头又来,他留下环庆帅王似故布疑兵,以震慑粘罕,自己则率四路西军以及徐原、徐胜、徐卫的部队连夜班师。
    自斡离不被困滑州后,京城已经解除戒严,但心有余悸的百姓仍旧惶惶不安,城防士卒仍然保持高度戒备。当城头上守卒望见有兵马自西而来时,立即上报,统兵官大为惊恐,下令准备迎敌。
    但当看清来的并不是金军,又看到那杆“忠勇徐卫”的大旗时,无论官兵尽皆雀跃。徐九这一回来,东京无忧矣!徐卫率部作为全军先锋进城时,看到城内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猜测事情可能不是他想的那样。
    东京、禁中、讲武殿。
    徐家父子以及西军四路帅臣都着公服,立于殿外。虽然立了战功,但皇帝突然用三道金牌急令班师到底所为何事,现在还不明了,因此武臣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徐彰为人本严肃,此时一张脸上不见丝毫表情。他至今仍在心痛,本来是有机会重创粘罕的,可惜,可叹啊……而徐卫则不动声色,猜测着赵桓的用意。父亲以及各路大帅刚刚进抵东京地界,官家派出内侍火速传诏入宫。有这么急?难道是哪个王八蛋在赵桓面前进了我们徐家谗言?与他有着同样的担心,还有徐原徐胜。兄弟三个偶尔目光相接,却都是游离不定。
    “官家明诏,宣徐彰及各路帅臣进见。”这出来传诏的,跟徐卫算是熟人,内侍钱成。
    一众武臣当即整理衣冠,在太尉率领下鱼贯而入,徐卫经过钱成身边时,有意看了他一眼,希望能从他口中得到只言片语的提示。可对方只笑着说了一句“恭喜小官人”。
    殿头上,大宋天子可以说是满脸晦气。这不应该吧,金军两路犯境,一度威胁到东京,现在在一班武臣的拼死反击下,两路威胁都解除了,斡离不的东路甚至成了瓮中之鳖,他怎么还跟倒了大血霉一样?
    入得殿内,徐彰为首,众臣推金山,倒玉柱行参拜大礼,高呼万岁。
    “免礼平身!来人,给太尉看座。”赵桓显得很是焦急,可还是先给徐彰赐座。看来,事情另有蹊跷。
    徐彰何曾享受过如此殊荣,连称不敢,赵桓却摆手道:“朕已知徐卿抱病在身。”
    坐定之后,赵桓迫不及待地问道:“诸位爱卿,粘罕大军现在何处?朕日前收获军报,徐卿说是已经与徐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回陛下,粘罕已摔大军北撤三十里,意图渡河北撤。据臣料想,此刻,想已半渡。”徐彰沉声回答道,语气中掩饰不住惋惜。若能多容我十天半月,金人必然为此次南侵付出惨重代价!东西两路,一路残,一路死!
    可赵桓听罢,大喜过望!猛然起身,双手按着御案,惊喜道:“果真如此?甚好!甚好!卿等于国有大功,朕心甚慰!三军有功将士,俱当升赏!”
    徐卫倒有些闹不明白了,既然你这么关心西边战事,为何又心急火燎地召我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