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作品:《秦歌一曲

    可以说,是因为看了大秦帝国,才写下了这部故事,这是一部强国的故事,也可说是立志,当然,还有人性方面的东西,我在自己的书里,永远不会否认人性的恶。在一些中,人们写这种历史题材的,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比如说,神话,比如说某某智比如妖的人物。
    相信大家有不少人看过霸秦这部的吧。
    写得好,但那只是开头。
    在后面,可能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原因,想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结果失败了,让这本书不再为我所喜。
    如果写历史,我们可以加工,可以发扬一下蒙太奇(蒙你不要太奇怪)的艺术。
    但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秦国的故事,是一部光辉灿烂的民族自强史,在秦献公始,秦国人用贫穷与困苦让一个穷鄙的国家在军事上显示了它的强大。
    然而,在对国力要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国家要求变法,孝公出现,行商鞅变法。
    可以这样说。
    商鞅成全了秦国强国富国的理念,但他把秦国自献公时历代积下的自强精神给阉割了。
    在这里一定要说一下少梁之战,秦献公在这一战中打了一个大胜仗。
    可以说,魏国给打怕了,从这里起,魏国不大敢和秦国动兵了。
    但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次年,秦献公因为上次的少梁之战的旧伤而死。
    一个魏人头疼害怕了二十年的大人物大巨头倒上了死了,那么魏国会怎么做?
    实力强大回复力强的魏国当即兴兵攻打秦国。
    这时,秦国新君秦孝公才二十一岁,年青人上台之后郁闷的发现,魏国人要打过来了。
    魏人打来了要怎么办?当然是打回去。
    不过,这个时候,新君的弱点出来了。
    一个新君在开头是没有威望威信的,哪怕他自身有那么一点点的战功。
    但那又能怎么样?
    当时的秦国官场上,上上下下都是追随了秦献公打了二十年仗的牛人,谁会听孝公的话?可怜的孝公要兵无兵,只能凑出五万左右,连十万人都不到,兵器更是如电视剧里一样的,多数的兵器断了失修,更不要说新的军器了。
    在这种情况下,带这样的军队去打仗,而对甲坚兵利的魏武卒。
    那是找死。
    新君上位,面临如此之境地,其窘迫可想而知了。
    这也是孝公能人所不能的地方。
    他在这个时候,忍辱负重,向魏国,不战而降,割让了秦国的河西,这块由秦献公一手打出的地方,他双手这样的送了出去。
    虽然他做出了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但在这一刻,历史是公平的。
    虽然秦孝公不战而降,成了山东六国的笑话。
    但秦孝公赢得了秦国下层官兵的心。
    秦国真的是太穷了,穷到的确打不起一战的时候。如果是秦献公,他可以凭他的权威让那些贵族们献上一些,这样不是不可以打,但孝公不是献公,他只能选择隐忍。
    于是,在迫切渴求国富民强的基础下,秦孝公在稳定了自己的权利后,开始图谋变法。
    于是,卫鞅入秦。
    这才有了商鞅变法。
    有人说商鞅变法好,有人说不好,这是为什么?
    因为商君的法只有四点。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来每人有份田,都没有固定的田界,因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划分。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开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封疆,是天子、诸侯国境上及贵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为封,封上又植树以为标志,称为封疆。开封疆,就是对当时贵族私有田宅设立的界划。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旧的封疆阡陌,重新规划,不得私自移动。这样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称谋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奖励战斗,二十级军功售爵制,这让士兵对杀戮极为热衷。
    三,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当时把农业称为本业,是国富兵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商鞅对努力经营农业的免除赋役,而对从事商业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奴婢。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为了增加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多交纳赋税。在客观上促使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家一户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分家析产,使阶级经常在变动当中。
    四,推行县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不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国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雏形。
    可是这一切的过于集权,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缺点。
    在行变法之余,商鞅在这里行了一条圣人之法。
    民可始,由之,不可始知之。
    商鞅和圣人一样,不认为那些平民应该知道什么,他只要百姓做两件事情。
    耕战!
    长时间下来,经过了六世。
    秦始皇终于以六代秦国先君积下的余烈荡平了天下。
    在这时,秦始皇只看见了自己百姓的顺从,天下财富的归一,他没有看到,老秦人的眼睛已经很麻木了。
    是的,麻木,麻木到了不仁。
    秦国的百姓已经在耕战的催眠下麻木了,百姓们只知道耕战,他们却并不爱国,他们只知道做自己要做的事,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做这些事。
    因为秦国的法太严了,商鞅的法太严了。
    严法出苟政,这苟政的出现,也正是因为平民的麻木。
    我们看大秦帝国,里面的老百姓动不动就造反,没吃的,造反,没兑现对平民的承诺,平民闹事。可是在后来……
    秦民不一样了,面对苟政,他们一一饿死,面对不仁的法令,他们一一尊从。
    秦皇的法令,年过六十自己去死。
    他们也是尊从。
    他们为什么这样?麻木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麻木,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另我们惊讶的一幕。
    国家要亡了,士兵还在等着,等着国家出一位可以让他们承认的英主。
    他们不承认秦二世。
    他们坐拥五十万以上的军队,眼白白的看着这一切,看着那些乱民把大秦帝国给灭了。
    一部分秦军回到了巴蜀,加入了刘邦的手下,他们,正是打败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这个捡便宜的,项羽不要的韩信给他捡到了,那些给帝国遗弃的军队给刘邦捡到了。
    结果,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可惜,天命择主。
    抢是抢不到的,没缘份呀,就是没缘份。
    看看老流氓,刘邦这个家伙。
    给赶入到了巴蜀,却是白捡了一支大秦精兵,在韩信的带领下,这支军队换了马甲。
    我们在后世,只看到了韩信的不世奇才,但却没看到这些隐藏在汉军马甲下的秦国余勇。
    一个帝国,换了个马甲生存了下来。本来,大汉的统制会更长,但是,历史在这里出了一个笑话,张仪说只有在最荒唐的君主才会任用的儒家,也用了换马甲的方式,在武帝时出生了,借大汉的勃勃生机,儒学独霸了。
    于是,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击匈奴大战,汉军赢了战争,失了国本,只是便宜了儒家之学,大伪之言大行于世,国岂有长哉?
    带着这份遗憾,让我们回到孝公时的年代,回到那,少梁之战的路上。
    (在这里说一下,我不是孙老师,我的作品肯定不如孙老师,咱不足之处要承认,本人的历史知识不是那么牛的,咱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所以看到不对的东西不要叫,也不要奇怪,因为大秦是那么古老的一个时代,它的伟大与光辉让后世的君主们一一汗颜,他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一种隐密的方法,让这些有关的文化文学消失,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文明文化经过多少浩劫,远一点的,秦皇的焚书坑儒不算,那个我支持。真正算浩劫的,汉朝时一次,老董干的,所以董卿啊,你还要努力呀,给你们老董家赎罪呀,要老实工作,天天向上。到了晋朝的时候,又来了一次,那些石赵的胡人,这就算是远的了,中的不讲,还有近的,大家都知道,万恶的清朝修四库全书,还有文革时的十年浩劫。所以我们现在得来的关于战国时的东西,很多都是不全面的,是在那原本就酸涩不全的文言文中,由学者一点点猜测推敲出来的,这还要加上考古得出来的成果。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用真正历史的眼光来苟求我的作品,它还承受不了。不过,我本人也会重视这一点,尽量写出古时的那种意境,但我们要知道,古代的东西,有着太多沉甸甸的内涵,所以在这里,我不得不用一个特殊的人物来做主角,这样一个主角才能让这本书里有点温暖缓和幽默的气氛。一句话,我尽力写好,但各位看官也不要太较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