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山寨版车阵

作品:《异宋

    这一孤注一掷的行为立刻就遭到了质疑有将军劝谏道“只要军队还在哪怕都城暂时陷入敌手也总能夺回现在敌人锐气仍盛决战的时机还没到啊!”
    “哼你说得倒是轻松可我们还能退到哪儿去?你们不要忘了西面的辽国余孽可对我们一直怀恨在心(主要是当年金国灭辽时西夏在被金人狠狠教训一顿后意识到金军的强大立刻掉转枪头加入了金国一边致使辽国的窘境雪上加霜很快便灭亡了。而西辽国是当初辽国的皇族耶律大石所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要不是沙漠阻隔外加西夏的实力并不比西辽弱两国只怕早就打得不可开交了。)呢如果我们国都被占的消息传过去的话他们有可能会错失落井下石的良机吗?”李仁孝毕竟是一国之君看得比大臣们更加长远。
    可还是有大臣提出异议他们的话也很有道理兴庆城经营多年已经是天下少有的坚城如果倚城死守的话以赵宋联军那点兵力是无论如何拿不下来的。但李仁孝马上就提醒他赵宋联军既然能在西夏军队一直坚壁清野的情况下稳步推进可见他们后勤的强大。而若他们包围了兴庆城完全可以从四处征集粮草应付起来就更是轻松。反倒是西夏数十万军民困守国都仅靠存粮又能坚持多久呢?在李仁孝看来固守兴庆赵宋联军的确是攻不下来的但若他们围而不攻那夏军就只能等死了。
    西夏的大臣们这下也提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力量投注于即将开始的决战之中。说起来党项人的团结是令人敬佩的要不然这样一个小民族又怎么能在大国的夹缝中坚持这么多年呢?
    然而精神从来就不是万能的赵军在中原战场上威风八面的战车大圈防御战术现在已经传入南宋军中而吴璘虽然年事已高脑袋却没有僵化反倒比很多年轻的军官更能活学活用。在吴璘看来有强大的人力战车固然是很好但实在没有的话替代品也并非很难找只要同时满足路障功能和移动灵活这两点即可。于是当西夏步兵混编的近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之后摆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以运粮车为外围骨架构建出来的山寨版大车战阵。
    西夏人一看就闷了这运粮车还能这么用的?其实这是很老的战术了当年汉代的卫青与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在漠北决战时就是采取了利用武刚车结阵阻挡对方骑兵冲击的战术武刚车是两用车辆既可用作战车也可用作运输车。可是后来中国人又犯了好就全好、坏就全坏的老毛病在意识到战车的诸多不足后不是想着改进而是直接将其扔进了垃圾堆而走上了利用重步兵对抗骑兵的路线。这种路线未必比以车制骑的战术差至少成本会低上很多然而以步制骑对士兵素质尤其是勇气和斗志的要求极高。盛唐时汉人极其自信那时采用这一战术自然没有问题经典例子就是唐代所向披靡的陌刀阵。宋朝继承了类似的战术不过出于成本的考虑将陌刀换成了更加便宜也更加容易使用的斧钺效果本应没多大差别然而宋朝的民风已经变得文弱内敛这时再用这种以命搏命的战术就显得非常不合适了。正是因为这样当年金军南下时北宋军队人数再多也是不堪一击如果采用以车制骑的战术虽然也未必能阻止得了靖康之乱的生但至少也不会那么惨吧?
    不过这支西夏大军并非纯粹的骑兵所以还好办一点派步兵上去将那些拦路车全部砸碎就好了。可当西夏步兵真的冲上来之后密集的车阵突然开了一道大口子吴家军那六千已经披上铁甲的骑兵从中冲了出来西夏步兵为了方便砍车阵型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够抵挡地了重骑兵的突击?只是一个照面西夏数万步兵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伏尸万余侥幸逃生的也各自逃窜再也不敢向联军进攻了。西夏的步兵大多是汉人斗志远不能和身为统治民族的党项人相比开小差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是在两军僵持阶段西夏人还能通过控制汉人官兵的家人逼其出死力可现在赵宋联军都打到西夏的国都了傻子都能看得出西夏危在旦夕当地汉人自然硬气了很多甚至有人还威胁道你要敢伤害他的亲人到了西夏灭国时就是清算日!而当联军不断宣传优待俘虏的政策后西夏军中汉人官兵反正的数目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西夏人最终还是不得不用骑兵去对付联军的车阵
    由于车阵的阻挡西夏骑兵的冲击力根本挥不出来不得不采用弓骑战术。然而对没有盾牌的骑兵来说与拥有大量神臂弓的联军步兵对射绝对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而近战的话失去冲击力的骑兵就更不是装备长兵器的重步兵的对手随着战况越来越激烈联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夏王李仁孝虽然是个外行但他也看出再打下去必败无疑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入城中。可他却不知道这样做正中了郑南臣的圈套。
    “这些党项人在野战上固然强悍但要说到守城只能算是二流何况他们还没见识过我们赵军天下无双的攻城手段呢!”郑南臣远望高大的兴庆城轻轻冷笑道。赵军此次带来的工兵不多但其中很多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夏军进城后他们立刻忙碌了起来。
    到了第二天早上躲进城里的西夏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仅仅只是一个晚上二十四具高耸入云的巨型投石机就已经组装完毕。似乎是特意向西夏人道声早安东方刚现出一抹鱼肚白一枚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弹便呼啸着飞上了城头将一幢民宅砸了个稀巴烂。接着其他的投石机也陆续开火兴庆城再怎么坚固一时也有些难以抵挡。李仁孝见势不妙连忙增派大量士兵和民夫赶往遇袭地点殊不知这正是郑南臣想要看到的
    见到夏军在南门增兵后郑南臣马上向军令官示意很快那二十余具投石机就更换了“炮弹”。如果西夏人看到这些新“炮弹”的尺寸可能会暗松一口气五十斤的“炮弹”怎么也没一百五十斤的可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