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3节

作品:《最高权力

    “还有一点就是电视的摄像记者要注意,领导倒背手的镜头尽量不要。我所以说的这样细,不是我否定同志的工作,是实在有必要转变我们的文风。你们是喉舌,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的纽带,人们是通过你们的镜头和文字,知道市委市政府在干什么想什么,市委市政府的形象是通过你们向外界传达出去的,你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之所以对新闻媒体要求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点请同志们理解。”
    他喝了一口水继续说:“前两天我看到一则新闻,咱们的电视和报纸都有同样的报道。一所小学校告别危房,搬进新教室,其中一个小姑娘对着我们的镜头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给我们盖了新的教学楼’。说真的,听到这话时我很不舒服。重视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是我们执政为民应该干的事,是在还账,应该感到惭愧!怎么还让孩子们感谢你呢?即便不是记者授意的,这个情节都不能要,假如是记者或者是什么人授意的就更不妥了。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还有很多。比如,刚修通一条路,马上就说政府心系群众,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等等,应该干的工作到最后竟成了是对百姓的施舍!老百姓能不骂街吗?能不说咱们假大空吗?一条路就解决一切问题了,马上经济就繁荣了?”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心惊肉跳。尽管关书记语气平和,但却有不容置疑的威力,句句敲在记者们的心上。这些字眼、这些现象在他们以往的稿子中屡见不鲜,一直以来都这么写,不这样领导还不高兴呢?可经关书记一剖析,他们羞愧的都有点坐不了,大气都不敢出。
    再看古局长,也很尴尬。
    “我今天不摆成绩,只摆问题,这些看似都是小毛病,但干系重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办人民满意的电视,办人民满意的报纸。”
    坐在角落里的夏霁菡痴迷地听着关书记的讲话,就象落寂的心灵沐浴甘露。因为在工作中,她的许多观点和想法都不被同事和部门领导认可,有时还被嘲讽,而关书记的话,就像空古山泉,句句都滴落在她的心坎儿上,引起强烈共鸣,尤其是她用笔名登在《督城报》上的文章得到关书记欣赏,很是激动,不由的打量起主席台上的关书记……
    只见他的眉毛直且挺,睫毛密而黑,尤其是睫毛深处的一对眼睛里,闪着炯峻的光彩,集中了他所有的智慧、韬略、情感和活力。他的每句话都实实在在、入木三分。此时她更加理解了古局长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市委书记!是啊,不但年轻博学,还非常有思想有见地,不愧是大机关出来的干部。
    夏霁菡远远地凝视着他,那种“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恰似旧时友”的感觉就更强烈了。
    但随后,她就为自己的想法脸红了,关书记是领导,而且是大家公认的前途无量的领导,怎么能跟你“知音”呢?
    紧接着,关书记又重点讲了外宣工作,他希望记者们借春季经济贸易洽谈会之机,利用手中的宣传工具,推介督城,做好投资环境的宣传。
    上午的座谈会十二点才结束,散会后,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被关书记赞誉的那个作者,由于是笔名,许多人都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送走关书记一行后,古局长叫住了报社总编索全,打听《耕心之旅》的作者到底是谁。索全故做惊呆地说:
    “古局长,你什么意思,她是你的兵啊,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装糊涂?”
    古局长一下愣住了:“我的兵?你是说这个作者在去手底下?”
    “是啊,夏霁菡。你局长怎么当的?这么官僚!”由于电视台和报社同是新闻单位,平时接触的也多,两位领导又多好舞文弄墨,私交也很好,他们说话自然就不客气了。
    古局长一下愣住了,随后欣慰地笑了。其他几位局领导也都面露喜色,议论纷纷。
    “是小夏,她还有这么两下子。”
    “真没看出,小夏还挺内秀的。”
    一时间,夏霁菡的名字高密度被同仁们提起,那期的《督城报》也引起了同仁们的广泛关注。
    夏霁菡走出会议室,站在市委办的车前等单勇,随行的市报记者刘梅和单勇走了过来。
    她跟刘梅接触过两次,印象不错。刘梅说话办事得体大方,报社就在市委机关办公,她跟各个部门的人都很熟。
    夏霁菡来电视台这二年中,从没跟官员打过交道,市领导她都认不全,别说自己台里的新闻就是中央台的新闻她都很少看,为此经常遭到田埴的奚落。田埴怀疑她两年竟有四部获奖作品,不是撞大运就是撞大运,一个不关心新闻的人居然获“好新闻奖。”其实,专题节目尽管也在大新闻范畴之内,但和时事新闻毕竟不同,况且获奖的片子绝对是靠质量取胜,每部都是她泣血之作,她知道他这是故意打击她。
    “小夏。”刘梅叫道。
    “刘姐”
    刘梅大夏霁菡两岁,跟小单同龄。
    “我刚才跟小单说了,你们俩下午也要去工商联,这么晚了中午就别回去了,跟我走,我准备破费十大元,请你们到机关食堂吃大餐,如何?”
    刘梅快人快语,幽默风趣,让你连拒绝的理由都找不到。
    “谢谢刘姐,小单你呐?”
    “我、我早就从了。”小单打趣的说。
    “我早就把他招安了,走吧。”
    其实,夏霁菡回去也没什么必要。离家远不说,田埴又不在家,单位的办公楼是和另外四个单位合租的,办公场地非常紧张,根本不可能建食堂,她中午大部分时间去公婆那儿。她不去还好,一去俩老人就忙活半天,最近她也不好总去了。
    他们仨上了车,单勇问刘梅:“你们报纸刊登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刘梅一愣:“怎么,你也不知道?”
    小单:“我要知道还问你干嘛?”
    刘梅一听笑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单勇看着刘梅,说道:“原来是你呀,卖什么关子,还整笔名。遭到关书记的表扬,有什么体会?小夏,准备采访。”
    刘梅知道他理解错了,赶忙说:“不是我,是小夏。”
    单勇回过头,睁大眼睛看着夏霁菡,半天才说:“我的妈呀,敢情真人不露相啊!”
    夏霁菡不好意思地笑了。
    刘梅说:“我敢担保,此时此刻,夏霁菡的名字会被今天每一个来开会的人至少提起一遍。”
    单勇说:“我也这么认为,说真的刘梅,我从来都不看你们的报纸,现在特别想见见被市委书记叫好的那篇文章。”
    夏霁菡说:“你们别这样,再说的话我就跳车了。”
    三个年轻人嘻嘻哈哈地下了车。
    到了市政府机关食堂,刘梅拉住夏霁菡的胳膊就往里走,边走边说道:“小单,你看我像不像幼儿园阿姨拉着小朋友哄她吃饭,哪像一个刚被关书记夸奖过的伟大的作者啊?”
    夏霁菡挣脱了她的手:“你要再把这事挂嘴边我就不理你了。”
    刘梅一听,赶紧举起右手,说道:“最后一次,永远都不说了。不过你得给我介绍一下经验,那个企业家郑亮我也采访过,三碌碡压不出个屁来,不但不爱说话,而且见了女同志还腼腆的脸红,你说你是怎么挖掘出这么多素材的?”
    看她认真的样子,夏霁菡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就是聊的比较投机。”
    “跟他投机?他说十句话我有一半听懂就不错了,就你口音,哩啦哇啦的,跟听天音差不多。看来你跟你他还真是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