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作品:《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主讲人简介
    王世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员汉族。1935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累任至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考古学史和中国古代青铜器,曾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青铜器全集》《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等大型图书,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青铜器研究工作。主持编纂的多卷本《殷周金文集成》,获国家优秀图书奖、古籍整理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成果奖等多种奖项。最近,合著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一书,又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一、青铜器起源与青铜器时代断代
    1、二里头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里头文化期得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相互叠压的四个文化层次,发掘了墓葬和宫殿遗址。目前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镞及戈、戚等,但是发现了青铜礼 器爵,爵的整个数字虽还不足十件,但在铸造史上极为重要。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中国古代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体。青铜礼器是青铜时代的主要征象。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礼器的发现。表明历史已进入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
    2、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3、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
    4、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史记.殷本纪》载盘庚至武丁时较详,阳甲时,殷衰,盘庚五迁,至小辛复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说为相,而后才能使“殷道复兴”。所谓殷衰,是指商王对诸侯失去控制力,诸侯不朝,即政治不从属,经济上不贡赋,因而国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荣的青铜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经营相当时期方能达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现殷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因此,这个时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铜器和晚期青铜器的交替时期。
    二、青铜器的名称及种类
    三、青铜器的仿造、伪造与辨别
    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与性质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区别。唐代以来各个时期仿古作伪的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四句话:唐宋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骗。现将其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1、古代青铜器的仿造
    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代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元史·祭祀志》),以仿制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规模甚大,留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名窑四款式典雅者铸铜器 。
    2、青铜器器的伪造与辨别
    青铜器伪造历史之概况。
    本世纪青铜器辨伪之主要成果。
    伪造青铜器之主要类型与辨别。
    全文
    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在正式讲这个题目以前,先讲讲基本的概念性的东西。首先要讲一下青铜和青铜时代。大家知道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红铜,就是自然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点是很高,它这个熔点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那个时候人类使用的工具绝大多数还是石器。所以这个时候在考古学上称为铜石并用时代。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这个发展。因为对陶器来讲,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逐渐地就认识到了在铜料当中掺上锡和铅可以降低它的熔点可以降到八九百度。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铸造用它来铸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铸造一些器皿。这样就被称为青铜。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这个时间,很多地区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但这个时候,青铜还不能够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只有到了铁器出现以后。所以这个时期呢,就被称为青铜时代。我们中国目前所发现的青铜器和红铜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间。发现的一些地点,从甘肃到山西,到河南,到山东,都有发现。发现的时候,这个阶段,就是青铜和红铜同时就出现了,同时出现了。应该是更早的时候,有个时期使用,很长时间使用红铜这样一个时期。那我们国家呢,这个时期我们考古啊是一个,是发展得是比西方国家晚了将近100年的时间。随着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学的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不断地改变了我们的认识。我们相信一定会能够发现,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这个红铜,使用红铜比较多的这样一个时期。
    下边再讲一点,总的讲一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的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物,就是所谓礼器,礼器,青铜的,乐器。一直到车马上面的装饰,建筑上的装饰,到武器。那么前面讲的这些都是维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的。那么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国家机器、军队直接相关的。所以古书上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这些呢,“祀”和“戎”,这就和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么样地广泛地使用,应该说是少有的。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是以青铜为很突出的。那么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国外也还有的博物馆,就是专门收藏中国青铜器的,收藏中国青铜器的。现存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万计,就拿《中国青铜器全集》这一部书,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了中国青铜器的精华,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说到《中国青铜器全集》,我们今天提到的只能提到1%。
    下面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青铜器是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铜器是怎么样铸造的呢?铸造青铜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模型,这个泥料怎么样。那还很复杂,今天限于时间不讲了,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合起来进行浇铸。浇铸,当然这个范怎么做,内范外范这都很复杂了。然后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大体上这么一个过程。夏代和商代初期,这个时候就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还不久,铸造业还不够发达。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这一类东西呢只有那么三四种,发现最多的就是这种东西,叫爵杯,爵是一种酒器。这个时期的铜器,它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个厘米到二十多个厘米。器形也比较单纯、比较简单。同样一种器,它的器形形状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面。或者只是装饰一点圆点或者圆饼或者是有几道单线。
    到了商代的前期,那么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河南的郑州偃师都发现了当时的都城,相当规模的都城和宫殿的基址。那么这个时候的铸铜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这类东西已经发现了有十多种,有做烹饪的东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像这个,这是在郑州一个窖藏里边发现的铜鼎,这个铜鼎已经有1米高了。一个窖藏里面发现了还不止一件铜鼎,好几件铜鼎,还有些别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合范的技术,有了相当的水平。器壁都比较均匀,花纹还是很素朴的。当然它这个当中是有这个一般地还是有这个兽面纹,花纹都很清晰,但是显得很粗犷。
    到了商代的后期和西周时期,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器类齐全、铸造精细、纹饰华丽。有很多是成套的大件的东西,商代的后期,我们知道都城是在现在的河南的安阳。这个地方,在近代盗掘出土的青铜器是很多。后来又盗掘出土了甲骨文,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所以中国的学术机关的考古发掘,就是1928年从这个地方开始的。而早期被盗的青铜器,那可以说遍布国内外的博物馆。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有很多大件的东西都是民国初年那个时候出去的。这个时期发现过当时的大型的宫殿,发现过那个时候的王陵,也发现过那个时候的铸铜的遗址。现在我们发现的最大的这个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就是这件司母戊鼎,收藏在天安门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它的重量是875公斤。这个时候,因为被盗的关系,被盗掘的关系,有很多墓挖了以后,挖了这个时候的王陵,王陵大部分都是空的,剩下的东西很少。
    从1928年到1937年,在解放以前,那个当时的这个学术机关做过15次发掘。那个时候发掘的青铜器加在一起,一共只有170件,170件东西。而我们在1976年,曾经发掘过一个墓,叫“妇好墓”,她是一代商王的一个妃子。她当时又是一个武将,可以带兵打仗,甲骨文里面有记载,“妇好”。这一个墓就出了400多件青铜器。这种容器,像鼎这一类的东西,我刚才讲的170多件呢,不算那小东西,就是鼎这些大件的东西出了170件,而这一个墓就出了210件,一共加起来有1600多公斤。这是这个墓出的最大件的东西,叫三连甗,它是上面是三个蒸锅,就是三个屜啊,下面是那个底,底部是个篦子一样的东西,这个中间放上水,这样可以蒸东西。这是另外一个地方出土的,这个叫簋,是盛这个食品的。这也是妇好墓出土的酒器叫尊,妇好的方尊,这是它出的一个鸟形的,一个猫头鹰形的一个尊。这个时期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可以说各种门类的东西都已经齐备。它这个时候的花纹,刚才我们看到前期的郑州发现的它是很单线的那种花纹。这个时期的花纹一般地来讲是比较华丽的,都是三层花纹,怎么叫三层花纹呢?它是这个突出的这部分。下面还有个底子,底子是什么?很细的很细的一种回形的这种纹,我们叫它云雷纹,这种突起的花纹呢!花纹上面,表面上还有很细的花纹,所以这样子叫三层花纹。这个时期最流行的兽面纹,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分铸的技术了,分铸是怎么样呢?先铸造一个器身,然后再把它的零件,铸的零件,局部再搞一个模子,像这件东西,那些小东西,就是这样铸进去,还有先把那个零件铸好,然后把它插在那个大件的东西那个范上,然后怎么把它再铸接连起来。这个时期不但在它的首都,而在地方上一些地方也有了相当的发现,就是地方青铜的生产有了相当地发展。
    这是在湖南发现的这个象尊,这种鸟兽形的东西发现得很不少,造型是很生动的。这是在北京,北京出的一个西周墓出的当时的酒器,叫方罍。这是妇好墓的叫方斝,读做jiā,“家庭”的“家”。这是发现当时的武器嘛,这是当时的钢盔,这是在山东发现的。这是钺,这个钺个很大,大概有这么30公分长宽,这个斧头,把脑袋一下能砍下来是不成问题的。这是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这个铜人,这个铜人呢,单单这个,不算底座,单单人这一部分,就一米七高,加上底座是2米多。西周时期,当时的都城它开始的时候,西周建国以前,就是武王伐纣以前,那是本来是在陕西的扶风、歧山这一带,后来呢就到了长安,现在的西安的东南。先是在丰京,后来在镐京。在这个武王伐纣以后呢,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呢,又在洛阳搞了一个陪都。所以这个西周的这个都城呢是在周原、丰镐和洛邑这3个地方,这3个地方都是西周铜器的主要的出土地。我们知道周初的时候呢,一个是分封诸侯,一个是制礼作乐,把他的这个周天子的子弟封到各个地方。然后由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以巩固他的统治秩序。这个时期青铜器铸造业是对于商代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西周时期很多的青铜器都有着长篇的铭文,早年周原和洛阳出土的铜器,有很多也是流传到国内外,最近的三五十年,周原这一个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是最多的。单那有铭文的,据统计就将近400件。在扶风一个地方,一个窖藏一次就出了103件,这103件当中有很多长铭文,重要的铭文。这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很大的鼎,这件大鼎高度是一米二,重量是220多公斤。这是叫一个大克鼎,西周晚期的,现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面有长篇的铭文。还有个大克鼎,还有小克鼎,小克鼎的铭文比它简单一点,一共有7件。这是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一个鬲,叫伯矩鬲。伯矩是个人,这个铜器当中就记载了伯矩这个人怎么样受到燕侯的赏识,这件东西陈列在就是琉璃河的那个燕都博物馆,这个琉璃河发现的东西就提到。有另外的铜器就提到,周王怎么样封召公到燕做燕侯,所以讲北京建城多少周年,就是因为琉璃河的考古发现,但是到后来嘛又发现了西周的甲骨。
    西周的青铜器在形状和纹饰上是更加规范化,它具有一些朴实的风格。这个凤鸟嘛是很突出,这个可能和这个所谓“凤鸣歧山”,可能有一定的关系。除了王室的东西以外,在这个都城以外,在它各地的诸侯国也不断地有所发现。北京的琉璃河燕国的墓地发现了一批铜器,特别是在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地,就发现了从西周早中期之间开始,一共是9组19座墓,若夫妻两个,两座墓并列,这么合葬的,中间有一个是一个侯两个夫人,所以是一共是9组19座墓。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很大的一件鬲,这件鬲是鬲当中最大的,它有半米高,将近40斤重。这是周武王时候的一件铜簋,这个西周的时候呢,这种方座的东西很多,它经常是那种,尾巴卷起来的这种,张着嘴卷起来这种。这是另外一件簋,上面是鸟,那个鸟呢鸟头上面还有个垂冠,所以是这个凤凰一类的东西。那个你看两个耳朵也是鸟,这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无己其簋,它是西周晚期的。这是簋当中最大的一件,叫害夫簋,这个字呢读音是读做hú,这是西周的周厉王的名字,周厉王的东西。周王亲自,属于他的别的都是,好多都是属于下面的贵族,属于周王的东西,有数的几件,这一件是他的一件簋。这一件是一件興壶,就是我刚才讲的在扶风,一个窖藏出了103件,这是中间的一件,你看这个花纹啊,已经是图案化了,很朴实的一种花纹。这种花纹我们叫它波曲文,像波浪一样的。这是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的一件盘,这件盘,它是长度是一米三,将近一米四,重量是215公斤,简直像个洗澡盆似的。这个出土以后,后来在民间流传,后来重新发现的时候啊,被人当做喂马的槽子,这就是很有名的一件东西。这是一个盘,这个盘,刚才那个盛水,这个盘和我们下面要看的这个叫匜,盘匜这东西是配合着使用的,是怎么使用呢?贵族在举行典礼的时候,祭祀的时候,旁边有3个人伺候他,一个人手里捧着盘子,一个人手里头拿着这个匜,匜里面盛着水,他们要洗洗手,就一个人给他倒水,一个人拿盘子把水擎着,旁边再有人拿手巾给他擦手,这样使用。
    下面再讲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势力已经衰微了,列国兴起。所以各地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发展起来,青铜铸造业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中国是从西周发现了最早的铁器,是西周晚期,那么经过一个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就越来越多了,随着铁器使用的广泛,中国从战国时候就进入了铁器时代,但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呢,这个青铜器呢,在社会生活当中还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这样有了铁器也就导致了一些新的工艺的出现,而适应着所谓“礼崩乐坏”的这样一个局面,青铜器的这种神秘色彩逐渐地也就蜕变为,生动活泼的这样一种新的风格,形成了一个新的技艺的高峰。这个前后在若干个地方,有过一大批的发现,在早年,在1925年,在河南新郑这个地方。就发现过郑国的国君的大墓,出土了有上百件,大件的东西,在安徽寿县就发现了,楚王在灭亡前不久的一座楚王的这个陵墓。仅仅这个安徽省博物馆,现在收藏的就有700来件,还有流散的就不算了。特别是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这个墓里面,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就出了有6000多件。有大件的,有一些很小的包括到箭头一共用铜据统计用了有10吨重的铜,就这一个墓地。它连棺材,棺材外面那个椁啊,架子也是铜架子,铜架子上面再镶上木头板。这种礼器,鼎啊什么,这一类的礼器,就出了100多件。
    我们下面来看,这件呢,这是在山西太原一个晋国的一个高级的贵族的一个墓里出的,一个鸟尊。你看鸟的羽毛都是栩栩如生的。这是刚才我讲到那个河南新郑郑国的国君的墓出的,这个莲鹤双壶,这个一件在北京,一件在郑州。这是还在淅川那个墓出的,淅川墓出的这个铜禁,铜禁是一个,就等于一个炕桌,弄个台子上面放酒器的,这个边上这个花纹你看着很细,这是用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失蜡法来铸造的,因为这么细啊,要用那个泥范合范,是没办法合范的。它是怎么?先做个蜡模子,就做出这样的模子,然后外面搞成泥范,完了铜汁浇灌进去,以后呢,那个蜡就熔化了,就是这样铸造出来。过去只知道中国呢出现得比较晚。可能到了开始呢,可能认为是到了唐朝,后来因为云南的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 提早到,战国末、西汉初这个时候,因为有了这个墓的发现,这种铸造方法在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就有了。这种铸造的方法到现在,还是精密铸造所采用的方法。这是件吴王夫差剑,这在湖北江陵发现的吴王夫差剑,这个铭文呢是错金,这种方法如果没有铁器,那是很难想像的。它不但错了铭文,还有些铜器的花纹,也是采取这样的办法。这是在洛阳发现的一件铜鼎。它这个花纹错进去了金和银,这个是曾侯乙墓出的一个尊盘,一个尊、还有一个盘。这样连起来。它这个也是采取失蜡法铸造的。
    大家看这件铜器,它是这种花纹是攻战的,水陆攻战的这种花纹,很生动的。这个时期呢,不但一些铜器的花纹程式化,像这种花纹,它有了一定的范本,怎么一定范本,我们发现在不同地点,不同地方出的,那个图像是几乎完全一样,它如果没有一定的范本是不可能的。像这件,是曾侯乙墓出的一个大件的铜器,这件铜器呢,它的高度是一米二六,重量是327公斤。这一个墓里边出了两件,一件调到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了,湖北还留了一件。这个时期,我刚才讲了,这个各地的经济政治都有相当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呢,各地的青铜器有了不同的风格。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进行分区,知道这个地区能够分作几个地区。它的花纹,这个从器物的形状到花纹,都有所差别。而这种花纹,它的程式化,它是当时有一定的印模,它不是一件一件地来设计、刻。有一定的模子,然后把它拍到那个范上去,这样子。
    那么从西周晚期开始,铜器的铭文也都是像活字一样,我们从铜器上可以看出来痕迹。当时是一个一个字拍上去的,不是整体这么写下来的,这么刻的,这个应运用是活字最早的这个渊源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青铜器的组合是商周礼乐文化的实物例证,商周的礼乐文化的核心是“明贵贱,辨等列” 就贯穿个等级制度。这个商代的青铜器的组合的等级情况,因为目前限于资料的所限,我们还说不太清楚,就像那个妇好墓,那样完完整整的墓,这样的墓毕竟还是发现太少。我们知道这个墓,它是大个的方鼎,像司母戊鼎那样的大个方鼎,出了两件,一件大的圆鼎,那是中号的这种鼎出了2组6件。但是别的墓呢?你现在材料还很难对比,它是很难对比,它是我们还看不出这样的等级情况是怎么样,一定有一定的等级,那么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到春秋的时候,这种规范化的组合,就非常明确,就是鼎,是9件鼎配8件簋,当然还再加上别的铜器,7件鼎配6件簋,5件鼎配4件簋, 这都和当时的等级,他的身份有关系。根据有铭文的材料,知道呢,像9件的是诸侯,那么7件5件的吧,是比他低一点等级,不但它这些礼器,而且这个编钟也有一定的组合关系,组合关系,这个一般地是只能出一套,到国君这一级可以出2套,有编钟,还有编磬。再有车马,最高一等的是有真车真马,几辆车几匹马,这个中间有个等级问题,没有真车真马是把这个车马的零件,给它摘下来,放在墓里边,再低的嘛连零件也没有,零件也没有,所以这样呢,从青铜器我们研究当时的礼制是很重要的这个实物资料。
    下面再看,这里曾侯墓出的这个编钟,这个编钟是现在出的件数最多的,这套编钟,它是钟连那个钟架子,我们有好多在博物馆看那个陈列,那是复原的。这个它是钟架子,都是原来的架子,在墓里边的那个架子,还摆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个旁边那个铜人,这么托着,铜人连那个挂钩,这些都是原来的,上面都有铭文,根据这个铭文啊,记载它的部位,部位在什么地方。这是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的一套西周的编钟,西周晚期的钟,西周从西周中期开始,典型的就是八件一组,从第三件开始是发两个音,中间敲中间和敲边上和敲右侧,发两个音。这个时候,西周的钟是四声音节。中国一直到后来的,长期后来的这个民乐,请教他们搞民乐的一直都是五声音阶。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这个青铜器的铭文,是商周时代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商周时代的铜器铭文,大多是铸成的,少数是刻成的,或者凿成的。据我们统计,我们在《殷周金文集成》这部书里面,著录的铜器铭文是将近12000件,因为这个书,是1994年出齐的,在这些年,各地还有不断地有出土,现在呢,总数超过12000件了。有铭文的。商代后期一般呢只有一两个字,多的四五个字,直到商代的末年,才有四五十个字的这样的,也只有几件东西。西周时期就有很多长篇巨制了,字数最多的是现在在台湾故宫的毛公鼎,497个字,我刚才讲了12000件,100个字以上的大概有100件左右,150个字的也大概有20多件,那个几十个字的那就很多了。这些铜器的铭文的内容,就包括了周天子的诰命,记载当时的征伐、宴享、田猎,一直到土地转让,婚姻关系等等。可以说一些长铭文的统计,长铭文的统计,这一篇一件器的铭文就相当于《尚书》中间的一篇。当然到了东周时代一般的铭文都比较少,有的只有这个工名,工人的名字,但是也有个别的长铭文的,像河北平山就是西柏坡,不是在平山县嘛,平山县是战国的时候的,中山国的都城所在就从这一个墓里边,出了三件铜器,长铭文的铜器,这个一件鼎,就460多个字,一件一件方壶是450个字就记载了这个中山和燕国之间的一些历史事件。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这件是,这个叫利簋,这是在陕西临潼就在华清池附近,那个临潼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铜器就记载了这个周武王,武王伐商的事情。这个铭文一开头第一个字就是武,这个武在铜器铭文中,这个文武的武是带个斜玉旁的。“武征商,维甲子朝”,在甲子这一天,维甲子岁鼎克闻,“鼎”做“当”讲,这一天这个太岁是正当空,这是第一件。刚才我前面讲过一件,武王的器物,那是过去是唯一的,现在又有了一件。这件是有了确切的年代,就是武王伐商的时候铸的。这件叫何尊。这在宝鸡,宝鸡在文革前出土的一件东西,在宝鸡博物馆。文革以后,筹备第一次中国的青铜器出国展览,出国展览,这件东西拿到北京来,这个筹备展览,到上海博物馆,马承源先生他负责筹备,他是青铜器国内有数的专家,数一数二的专家。看这件尊的内底,看着边上好像露出点笔道,后来一去锈,去出来这么长一篇铭文,这篇铭文就记载了什么,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在洛阳这边建一个陪都,这样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再看这件,这件叫史墙盘,这就是在扶风那个窖藏,103件当中出的这件东西,这件东西啊这么长篇的铭文,前一半就记载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还有当时在位的这个周天子恭王,七代,每一代呢讲那么两句话,他的突出的这个历史功绩是什么。后一半就讲他自己本家族几代的事迹,所以这件东西这个历史价值是非常高。因为它这个窖藏出的东西,不是一代人的东西,根据这件铭文,给它串起来,对于西周中期铜器,过去这个时期的铜器啊,标准的器物比较少,所以对这个时期的铜器的断代,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铜器的铭文有很多史事可以和文献资料相对照,甚至可以补充不足。
    不久以前,这个报刊上都介绍,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进了一件铜器,一件壶,这件壶就讲了大禹治水,第一行讲大禹治水。下面整篇铭文就讲怎么样以德治国,这样的思想,大禹治水我们过去知道,只有在春秋的时候铜器当中,有两件铜器提到禹,还没有提到治水,这一下子把这个大禹治水,这个是确切的事件,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提早了几百年。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当中,夏商周断代工程嘛,最基本的是个西周的王的年的断代,因为841年共和元年这个我们是知道的,《史记》上记载知道,就是往上推,往上推,第一部就是推西周的每一个五多少年,首先第一部就是要它根据考古发现,根据碳14的测定,根据青铜器的断代,青铜器的断代的基础上,天文学家再来推算哪一个时候哪一个年和它比较符合。他如果推的,如果过去的来讲相当长的时间,一些天文学家他不管铜器的年代,这个互相不结合的,这次结合,他推的年代,他说个年代讨论,我们讨论不行,你这个年代早了,没那么早,他再算,这么样算出来的,那么像刚才那个,上海博物馆收藏那个晋侯墓地出的那套钟,那套钟提到了这样的年代,提到了七个历日。那么在同一件器上提到,那当然这个学术价值就非常高了,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是限于时间,只能这么很粗略地这么说一说,我就讲到这里。
    提问: 王教授您好,我看了您这么多的图片,感觉到鼎有大的,有小的,数量非常多,因为当时夏商周的时候,他们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科技也不发达,我不仅对它的原料来源产生了疑问,我就想请您介绍一下,它铸造这些铜器的原料来源情况。
    答: 好, 铜矿在中原地区是比较缺少的,我们知道,大概在山西,山西晋南有铜矿,那在长江流域,铜矿很丰富,从湖北大冶有个铜绿山,大治不是现在还是铜绿山,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春秋时期,后来不断地发现了,从湖北经过江西经过安徽,一直到,可能都临近到南京了,这一路都有铜矿,都有铜矿。像这个在江西,有的铜矿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早到商代,所以这批铜呢,就是从那个地方,来通过一定的交换关系,输入进来的,刚才我不是介绍这个保利艺术博物馆这套钟,在过去呢,我们是知道的,在宋朝的书上,宋朝的这个著录铜器的书上,讲过一件铜器,这是春秋早期的,就讲了,怎么样到这个河南安徽这一带去换铜去。这套编钟的铭文,它也是它8件是连起来一篇铭文,150多个字就讲了一件事情,叫戎生这个人,他是和晋国有关系的,除山西不知道,山西运城地区不有个盐池吗,盐池产盐卤、产盐,用山西进贡的这个盐,装了多少车,运到繁汤这个地方,再就是河南的东南部这个地方,当时可能是一个贸易的集散地,到那个地方去换铜,换了铜回来就铸的这个钟,我们在有的地方,有的遗址呢就发现过铜锭这些原料,可能那边经过初步冶炼,输入进来是铜锭,这一点恐怕大量地是从长江流域运来的。
    提问: 王老师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战国以后的青铜器的情况呢?谢谢!
    答: 我刚才讲到这个战国时期呢,那么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了,那么从战国和战国以后,从这个工具和武器来讲,那主要都是用钢铁的东西,那么人生活用的这些器皿,这些东西,器皿这些东西,那么到汉代呢,从战国开始,到汉代,是个贵族用的东西,这个漆器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铜器呢也还有,像我发现汉代的一些王的墓,徐州的楚王墓,什么还有写河北满城的那个中山王墓,那铜器吗还有相当的铜器,但是他在生活当中的这个地位就有所不同,这个铜器一般的都是素面的,铜是大量用来做什么呢?用来铸造铜镜,铸造钱币。那么从这个铜器,汉代以后,瓷器又发展起来了,瓷器金银器这些又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个铜器所占的位置,就有所不同,当时像编钟这一类的东西,汉代的编钟也还有。那么到了这个魏晋,铸造佛像,有很多铜的造型,有的鎏金的,当然铜这种东西,这个一直到后来,一直到故宫、颐和园的铜狮子,圆明园的水龙头、猴头、马头,一直到民间铜壶铜盆。那个四川的茶馆用的大铜壶,这些也还用铜,还有香炉、蜡台,但是它和商周时期。这样在生活当中方方面面这个就有所不同,所处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中间所占的地位不同,因为社会总要往前发展的,是吧!到后来到近代不但瓷器,玻璃器,塑料器那么这个比重就不一样了,我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