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科举(下)
作品:《穿越大明做帝师》 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心理稳,长得比较帅,这不是开玩笑,因为明朝的进士选拔中就有一项,那就是身形外貌的选拔,对身形和脸型都有标准!
所以能取得连中三元这一称号,所以这根本不是祖坟冒青烟,简直就是喷火。
放眼整个科举史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只有十五人取得这份荣耀!
明朝历史上就更少,原本有一个千古佳绩的黄观,这家伙简直就是专门为科举而生,他不仅获得了这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连中三元。
更是从县考开始,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次次考试都是第一,也就是科举史上第一奇迹,连中六元!
只不过因为黄观是建文帝的忠臣,所以现在的朝廷恨不得把黄观这个人所有的痕迹都抹掉了。所以,现在朝廷承认的连中三元的人,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内阁辅臣商辂!
你以为向现在的考试一样,宽敞明亮,科举考试的考场,科举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还是省一级的考场,那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
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还有被褥甚至食物进去,进去之后每人发给三支蜡烛,号门马上关闭上锁,不交卷,谁都不能出来。
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甚至是每一个科举失败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都是怀揣着报国信念,才经受这份考验的!
当初正统十五年的那次恩科,也就是楚门七子那次考试,被称为千年科举历史上最严苛的一次考试,柯潜他们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除了楚宁的‘外挂’之外,还要归功于他们自己的信念。
而且,明朝建立之后,恢复了科举制,科举再次成为所有读书人的生活重心。
但是因为当时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出现了江南地区长期垄断中第进士的现象,在明太祖统治时期发生的“南北榜”事件。
洪武三十年的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认为所取有偏,亲自阅卷,定六十一名进士皆北士.史称南北榜之争,亦称春夏榜之争。
虽然当时事件被明太祖用铁腕手段解决,但是矛盾依然存在同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南北方的争议矛盾,不仅没有因为老朱的强势解决。
只不过是因为老朱太强势了,大家都不敢招惹,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矛盾越积越多,并且认为地造成了南北双方巨大的矛盾!
到了明仁宗洪熙元年,也就是朱祁镇的爷爷,当时的大学士杨士奇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办法,最后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按规定,南卷取十取其六,北卷取十取其四。
到了宣德年间,朱祁镇的老爹,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又从南北卷中又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成五,北卷取三成五,中卷取一成。
这看似完美地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但是却让那些中第的进士们,更加以地域为标准,双方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地方,都拼了命作对,这也是明朝中前期的主要矛盾。
南方士子觉得,北方文教本来就不兴盛,还硬生生被占去了这么大一块名额。北方人认为,他们负担着大明超过七成的藩王,又要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付出这么多,才有这么一点名额,简直就是无私到了感天动地。
所以双方的矛盾根本没有得到化解。
过去的几年,也进行了一次科举,因为是遵循旧例,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随着皇家书院的崛起,朝廷这次在会试上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调整。
首先,此次会试录取的人数只有区区一百人!
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二,不为别的,就因为今年是皇家书院第一批学子毕业的时候,大批的职位早就预留出来了,甚至好多衙门为了争夺书院学子,开出了十个进士换一个书院学子的价码!
而书院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是北方学子,这让原本对南北分榜不满的士子们对朝廷更加不满。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偏袒!
难道就因为朱祁镇是皇家书院的院长,就把大把的机会交给那些不读圣贤书的北方人!
这种积怨不断地增加,终于,在皇榜揭晓之前,这个积压已经的矛盾爆发了!
这次,不论是南方士子,还是北方举人,异口同声地站在一起,要求朝廷按照往年惯例,录取对皇家书院的‘照顾’,他们抬着儒家圣人的牌位齐刷刷跪在贡院门口。
朱祁镇满脸忧色地走进御书房,曹鼐等人也不等人通传,跟着朱祁镇走了进去。
这次的事太大了,稍有不慎就是动摇国本!
这不是开玩笑,要知道,这是涉及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他们这些官员本身就是科举出身,但是他们也看到了皇家书院学子和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书生的差距。
书院出来的学子,所学都是经世的实用之学,现在许多朝廷官员遇到问题,都喜欢到书院去找那些教习、教授,甚至是学子请教。
这已经成为大明官场不争的事实,所以,书院中绝大多数的南方学子,都是朝中官员的子侄,他们看得出,书院才是真正有前途的地方。
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又或者是治学,皇家书院都是不二之选。
这里有陈循,这位前内阁次辅坐镇,没有人会怀疑陈循治学的严谨,朝中个衙门的官员也经常到书院登台授课,没办法,首先这是朱祁镇的要求。
其次,书院会给每一位非书院的先生一笔不菲的授课报酬。第三,在书院官员们讲授的不是四书五经,更不是八股文章,而是他们所在衙门里的实务!
比如,不受人待见的钦天监,在这里有一个专门的天文学院,还有工部主管水利的官员,这里有专门的水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