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外收获

作品:《新中华之官运亨通

    东历4005年8月,中华国北部边境城市安宁市迎来了连绵的雨季。
    细雨打在透明的玻璃窗上,发出响脆的声音。
    站在窗台前的林夕,心情不由得变的如同窗外的天气一样沉闷。回想起大学毕业五年来的境遇,林夕暗自感叹了一番。因为家里没钱,上面也没有人,自己又不会溜虚拍马,因此到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五年前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现在也要奔三十了。其实林夕的年纪并不大,今年也只有二十五岁而已,但四年的机关生活让这个还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大男孩有些少年老成。
    今天是省信息处在安宁市举办的信息员培训班报道的最后一天,本来要求的是各市县主管信息的办公室主任和信息科科长参加的,但由于林夕所在县的丰天县办公室副主任有其他重要工作,所以让信息科科长张健带着林夕一起来开这个不算重要的大会。
    林夕用手指抬了抬跨在鼻子上已近十年的眼镜,回过头看了看躺在床上同样无聊的乱按着电视遥控器的张健,“张哥,你说这雨下到什么时候算个完啊。”
    张健抬头看了一眼林夕,“应该快了吧,从中午下了车就在下,也不知这天是怎么了。”说话间也不知又换了几个台了。“本来还想出去走走,可没想到这天公不做美啊。”
    “是啊,听说这里的风景不错,高句丽遗迹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呢。”林夕边说边走到另一张床上躺了下来。
    张健听后,仿佛来了兴致,一下子坐了起来,电视也不看了,“听说这回来这开会,我还特意上网查了查有关的资料,没想到高句丽遗迹竟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应该还三国时期吧。”
    林夕平时工作不忙时就喜欢上网查些资料或是看些,因此对高句丽遗迹也是有些了解,不由调侃道:“是啊,高句丽还是朝鲜的祖宗呢,连祖坟都在这儿,朝鲜还搞什么对立啊,都归中国得了。”
    张健也不答话,只是笑了笑。这时宾馆的电话响了,林夕接起电话,原来是宾馆服务员打来的,通知到一楼餐厅用餐。和张健说了一声,两人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一起到了楼下餐厅。
    第二天信息员培训大会正式开始,先是信息处的领导讲,然后是本市的领导讲,下午又是技术培训,又是领导讲话的。中国的会议基本都是千篇一律。虽然提倡了不知多少年的精简会议,但真能简下去吗。要是真简下去了,那些领导还凭什么今天到海南,明天到欧州的,那些宾馆还有人住吗。
    “终于开完会了,累死我了。”林夕一回到宾馆房间,就一头倒在床上不想起来。张健又去开另一个小协调会,还没回来。林夕打开空调后,倒在床上一会功夫就睡着了。也不知睡了多久,一阵电话铃声吵醒了他,揉了揉眼睛,睁眼一看,外面已经黑天了。接了电话,原来是吃饭时间到了。在餐厅里找到了张健,吃过饭回到房间,两人躺在床上,林夕问张健“明天有什么安排啊?”
    “明天上午游览高句丽遗迹,先上博物馆,然后上好太王碑、丸都山城,最后上将军坟,中午在江边吃鱼宴,下午坐船游鸭绿江。一天的行程安排得可够紧的。”张健说完,拿出一支软石林递给林夕。
    第三天,全体到会人员会为三队,分乘三辆豪华客车,分批到各著名景点进行参观。林夕和张健随着团队一路参观了博物馆、好太王碑、和丸都山城,最后来到了将军坟。一下车,远远就看到了将军坟耸立在山顶之上,四周连一棵高一点的树都没有,更显得将军坟的高大、不凡。
    一群人随着导游走近了将军坟。在离将军坟大概十几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听导游对将军坟进行介绍。林夕站在将军坟下完全被眼前的壮景惊呆了。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建于公元5世纪初,距今已超过1500年,但竟然保存的如此完好,真是一个奇迹。将军坟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用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用石条1100多块。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底部近于正方,边长31.58米,以上有七级阶梯,由22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墓高12.40米,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墓室从第三级阶梯筑起,墓道口开在第五级阶梯。方向230度(西南)左右。墓室长宽各5米,高5.5米,室底顺置一大一小两座石棺床。盖顶石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重约50余吨。墓顶部边长13.2-13.7米,每边有20余个孔洞。垒砌将军坟的这些巨大的石条,都是从22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来。一千五百多年前,高句丽工匠运用冰上运输、滚木、填土斜坡等办法,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这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啊。
    只可惜现如今的将军坟墓室内只剩下两块放置棺木的大石板,其它的东西都被盗墓贼盗走了。
    林夕随着其他人,一起顺着后修建的台阶走进了墓室。墓室内只有昏暗的灯光照明,使整个墓室显得更加阴森、恐怖。面对着仅剩的两块石板,林夕实在是有些提不起兴趣。看了几眼又转身出了墓室,一个人向将军坟后面的一座陪冢走去。其他人还在将军坟上或是听着导游的介绍,或是忙着照像留念,没人留意林夕的动向。
    林夕站在陪冢前仔细的观察着这座陪冢,发现陪冢与将军坟相差无几,只是小了一些而已。
    林夕有一个习惯,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一小块石头带回去,现在他带回家里的石头大概有几百块,十几斤重了。因为他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的东西都渐渐的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不起眼的小石头,虽经风吹雨打,但坚持的记录着这一切的发展、变革。
    因为将军坟及这个陪冢都是用江边的鹅卵石做填充物,所以林夕想找一块好一点有一些特色的石头来记念他的这次远行。林夕慢慢绕到了陪冢的后面,在陪冢后面的底坐,有两块基石之间的缝隙有些大,露出了一些做为填充物的鹅卵石。林夕走到近前,发现露在外面的石头没有特别顺眼的,因此他伸手向缝隙里面掏去。摸着这些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前形成的石块,林夕心中有一些特别宁静的感觉。突然林夕觉得手指一凉,他仔细的摸了几下,虽然看不到,但凭感觉,应该是一块形状比较规则的圆形石子。
    这时远远听到其他一同开会人员的声音,看来他们是看完将军坟,来参观陪冢来了。林夕心中一急,用手抓住那颗圆形的石子往外一拉,一不小心手背被石头划破了,但那块小石子也被他拿了出来。顾不上多看,林夕连忙把小石子放进了兜里。
    晚上吃过饭回到宾馆房间,林夕拿出小石子仔细观察起来。小石子,也许不应该说是小石子,因为林夕跟本分辨不出它到底是什么材质。它整个是个光滑的圆球形,颜色是黑色的,黑的发亮,仔细看,里面仿佛还有一些细细的红丝,不停的游动。大小跟小时玩的玻璃弹球差不多。看着眼前的这颗特殊的小石子,林夕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但他不打算把这个小秘密与任何人分享。
    林夕与张健经过一路的奔波,终于在8月12日下午回到了家——丰天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