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入京城朝局初定
作品:《高太尉新传》 大理使团的进京自然是一件大事,自从过了西京河南府开始,一行人的速度就愈发慢了起来,高俅纵使满心想要赶回京城,也只得耐下性子和一路上的官员打交道。大约是人人皆知他这一次将要回京大用,因此巴结的送礼的不计其数,当然,那些面上不屑一顾背地里却羡慕十分的官员也不在少数。
等到高俅抵达京城时,日子已经指向了已经是十一月初四。由于过惯了四季如春的日子,而且一群大理人都从没有来过汴京,因此不免对这冬季的气候很不适应,一路上病倒了好几个人,好在两个正副使节倒是身体康健,这才没有延误日程。
将一帮使节交接给了客省官员,高俅便立马接到了赵佶的传召,心中不由哀叹自己的劳碌命。话虽如此,他仍旧打起了十分精神,坐上了马车随同曲风进宫。
见车厢中别无外人,曲风便悄悄坐近了一些,低声说道:“高大人,圣上此次只召见你一个人,其中用意我也不太清楚。这段日子发生的事情太多,圣上频频发脾气,就连郑婉仪那里也很少留宿,一般都只在福宁殿独居。”
高俅闻言一怔,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放心,我不会浪费你这番好意,到时候我知道该怎么做。”
在正史上,除了童贯之外,大宋的内侍并没有出过什么权倾朝野之辈,但是,他们却往往可以放出去带兵为官,照样可以前程似锦。而似曲风这样的年纪。总有一天会坐到显要的位置上。所以,他当初的未雨绸缪无疑是极度聪明地。更何况,伊容当初在慈德宫便一向对曲风照看有加,有了这一层关系,他的消息比旁人不知灵通了多少。
“还有,那个童贯似乎在钻营着去西北监军。”想到这几日童贯时不时前来打探消息,曲风不禁皱起了眉头。“圣上如今一直记挂着西北之事,我记得圣上曾经说过,若是只有王厚一人,他总归有些不放心。童贯曾经师从李宪李子范,对于西边的情形也熟悉一些,所以先天就有很大优势。若是大人还有其他设想,也需尽早让圣上知晓。”
尽管童贯的举动都在高俅意料之中,但是,他仍然觉得一阵烦躁。宋朝的宦官监军制度由来已久,当初李宪也同样是从监军起家。继而才成为一方大将,童贯确实有军事才能,可问题是,这家伙一旦立了功就嚣张跋扈目空一切。如果能压制他的气焰,并始终将其放在监军的位置上,倒也可以用一用。
“唔,我明白。”
进了福宁殿,高俅便闻到一股奇特的香气,不禁看了一旁的曲风一眼。“这是怎么回事,我记得圣上以前是从不用这些香料的。”
曲风连忙解释道:“圣上最近时不时会头痛,所以太医在开了一些清心凝神的方子之外,还让我们在这里焚起檀香。说是有助于圣上入眠。”
“好你个高伯章,鼻子还真灵,进进出出那么多官员,也只有你知道问这些!”
高俅闻声望去,只见一身白色长袍的赵佶缓步从内殿走了出来。连忙行礼不迭。他还未来得及完全俯下身去,就感觉到双臂被人托住,随后头顶便传来了一个温和的声音。
“你总算回来了!”
听到这个声音,他情不自禁地抬起了头,见这位年轻的皇帝较之一年前已经消瘦了不少,不由暗自嗟叹,继而连忙答道:“有劳圣上记挂,不过今日臣一见圣上,却觉得一年不见,圣上着实清减了。”
“清减?朕亏得是自幼打的底子好,否则指不定被气病成什么样子!”赵佶冷哼一声,随即觉得自己的语气太重了一些,“你看看,朕都冲你抱怨起这些了,足可见这气性!你是不知道,这些跟着朕的宫人内侍如今见了朕都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大气也不敢出一声,要是换作以前又怎会如此?朕倒是觉得,这一个月来发脾气地次数倒比这二十几年来都多!”他一边说一边朝曲风吩咐道,“老规矩,让他们都退下,你在外头守着,没有朕的旨意不许放人进来,朕有话要和伯章单独说!”
“是!”曲风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随手招了招,四周侍立的十几个宫女内侍立刻无声无息地朝两旁退下,他也连忙蹑手蹑脚地退出殿外,然后关上了房门。
没了外人,赵佶顿时卸下了所有伪装,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他装作没看见高俅惊愕的眼神,竟不管不顾地在最底下的一层台阶上坐了下来。
“圣上!”
“朕难得放松一下子,伯章你可别学那些言官!”赵佶一句话堵住了高俅后头的言辞,这才笑道,“好了,这都是当初在王府的时候和你学的,怎么,你当了大官倒把当初教朕的那一套全给忘了?来,像以前那样坐到朕旁边!”
高俅摇头苦笑,却没有照着赵佶的言下之意坐在他身边,而是离着几步远盘膝坐下。“当初是亲王,如今是天子,臣总不能还那么恣意。”
“好,好,朕不和你较真!”赵佶轻叹一声,这才问道,“你在路上应该听到了那些人被贬斥的消息,你是不是认为,邹浩明明是忠良臣子,那些台谏分明是一心为公,而朕却忠奸不分?”
“治国不能全用君子,也不能全用小人,圣上的处置并无不妥。想必圣上虽然贬斥了邹浩大人,心中还是不无痛惜的。”只看赵佶那种神情,高俅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更何况,这件事情远没有想像中那么糟。“圣上地皇位终究是来自于先帝,总不能轻描淡写地放过此事吧?若是吴世材不死,兴许还能拆穿那是伪造的邹浩奏章,可他既然已死,事情就只能像圣上那样处置了。否则若是再度追查,只怕会掀起无穷波澜。”
“朕果然没看错你。”赵佶越听越觉得欣慰,最后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天底下就算没人理解朕的用心,朕相信你也会明白的。朕知道眼下委屈了邹浩那些人,但将来必定重新召回他们!”
说完这些,他似乎觉得精神好了许多,突然笑着问道:“对了,朕只让你在西南待了一年便忙不迭地把你调了回来,让你的所有后手都没法用到实处。川陕四路关乎整个西南的局势,而且大理那边也需要人接洽,你认为派谁去最合适?”
这件事情高俅一路都在考虑,甚至还向京城的宗汉宗泽兄弟讨过主意,最后愕然发觉,似乎只有那个两面三刀的赵挺之能够顶一阵子。只要赵挺之能够在西南待上一两年,他就能够腾出手来将自己的班底往上挪一挪秩位,只是,这又怎么好明言?
“圣上可有人选?”
“蜀郡乃是要地,却一向被人认为是苦缺,这正是朕为之伤脑筋的原因。不过,前几日赵挺之单独见朕的时候,曾经隐约流露出请郡的意向,朕还没有想好是否准他。前时钱逼曾经弹劾过他,按理他确实应该外放,只不过……”
高俅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不由琢磨起了赵挺之的用心。自己请郡总比罢斥要体面得多,赵挺之既然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而得罪了蔡京,那先退避一时是最好的办法,这样至少还能谋到一个好地方。只是,赵挺之和蔡京的嫌隙究竟是真是假?
权衡良久,他还是点点头道:“若是赵右丞想要请郡,着他守蜀郡确实可行。只是圣上也需征询他的意见,否则若是他认为西南偏远则不美了。”
“唔,就照你的意思办!”既然定了此事,赵佶也觉得心安,马上就转过了话题,“你这一番出外归来,一是平定了赵谂之乱,二是带来了大理使团,三是让西南平安无事,不管怎么样都已经有了外官的资历。虽然时限太短,但是朕也顾不得那许多了。政事堂的空缺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你倒是说说,尚书左仆射一职应该由何人担当?”
终于来了!高俅心知肚明以自己的资历入政事堂便多有不易,更清楚这个职位总是要属于外人的,可是,尚书左仆射乃是首相,让他硬生生地把这个职位推给蔡京,他却心有不甘。而赵佶之所以急着调他回来,其中不免有一点制衡的意思。终于,他还是勉强点了点头,非常时刻,总该有所让步的。
数日后,赵佶下旨,以赵挺之为资政殿学士,出知成都府。未几,拜蔡京为尚书右仆射,进中书侍郎;任高俅为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之职却依旧空悬。至此,政事堂的变迁可谓是尘埃初定,若无意外的话,尚书左仆射之职最终铁定会落在蔡京身上,然而,最终究竟鹿死谁手却未必可知。
在一片不可知的变数之中,崇宁元年渐渐入了尾声。
第六卷风生水起完